【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哈密:追风逐日 大漠戈壁崛起绿色能源基地
哈密市风光资源丰富,是全国日照时数最充裕地区之一。今年以来,哈密市依托优势资源,利用戈壁荒漠发展新能源产业,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之路。前四月,全市14个新能源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5.1%。
在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新能源有限公司风场,正在进行风机吊装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这几天,在哈密大南湖东南部片区,由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哈密一通道8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多能互补项目,全面进入到了设备安装阶段,风力发电机吊装和光伏组件安装有序推进。
据悉,该项目是中煤电力有限公司落实中国中煤两个联营+”、加快构建“两个对冲”机制的绿色低碳战略目标而落地哈密的项目,项目为国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是中国中煤建设的首个百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44亿元,预计到今年6月底陆续实现并网。
风机采用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电机组。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按照规划,项目计划建设160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电机组,直流侧光伏组件装机容量为243兆瓦,配套建设两座220千伏升压站等,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光伏与智慧风场的技术方案,方案基于风机与光伏组串的高精度监测,能及时发现故障,自行告警分析,能直接对其逻辑及实际现场位置定位,减少运维人员现场排查及分析问题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电站运维效率。项目实施过程中,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增加国产化设备及材料的使用,为提升国内制造、本地化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玖玲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哈密市风电、光伏制造产业链多元化的优势,与哈密落地制造业深入合作,采购了来自于金风、运达、三一风机以及地产塔筒、光伏支架等设备,实现了项目本体降本增效,巩固和扩大了地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吸纳项目属地务工人员参与项目建设,为哈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落实中国中煤作为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46.96亿元,年均发电量达23.7亿千瓦时,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9万吨。为了让项目早日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单位加强现场管理,确保项目按期投运。
左玖玲说:“目前项目正在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四控两管一协调’,继续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设备联调、质检、技术监督、并网手续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按期并网投产,为哈密绿色经济贡献中煤力量。”
现场正在进行光热发电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在伊州区西山乡,三峡新能源哈密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在有序推进,项目规划建设光伏90万千瓦,光热10万千瓦,总占地约1645.89公顷,建设1座220千伏升压站和1座110千伏升压站,新建的220千伏升压站以1回220千伏送出线路直接接入哈密750千伏变电站实现并网。项目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燃煤消费总量负增长,有效缓解大气污染防治压力,提升新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
风机采用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电机组。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拥有新疆九大风区中的3个,总面积达5.1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风区总面积的66.3%;年日照规模在3170小时至3380小时。今年以来,哈密市第二批市场化新能源项目作为续建项目进入建设施工的高峰期,前4月,全市14个新能源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5.1%,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25.9%,力争到今年年底新增新能源并网600万千瓦,预计到“十四五”末,哈密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以上。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玉 郭子毅
编辑|谭云
责编 | 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