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快评 | 网友版“课本封面”为何一眼触动心弦
张 蓓
春光正好的日子里,“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在网络刷屏,从北国风光到南国椰林,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套上“课本封面”模板晒出家乡美景,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拨动了千万人心弦,在这一波热闹欢快的“网络斗图”中营造足了“中式美学”的氛围感。
“新疆是个好地方”,有这样展示风光美景的机会,网友自然当仁不让。喀纳斯湖的深邃神秘、慕士塔格峰的磅礴巍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辽阔悠远、喀什古城的人间烟火……当天山南北的无限风光浓缩进这一张张“课本封面”时,各族群众也把对家乡的眷恋与自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无声地标注在了每一幅画面上。
晒美景美图的事常有,为何这些风光美景一旦套上了“课本封面”的模板就格外地富有韵味,并且不论天南地北,众多网友一眼就能捕捉到这种散发着诗意的浪漫?有条热评“语文课本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适配度瞬间拉满”,可谓一语中的。
这种“适配度”是各族儿女在中华文化浸润下,对传统文化底蕴与魅力的心领意会。且不说如泰山、华山、黄河、长江这些名山大川,画面一出来就有千古名篇绝句浮上心头;即便是寻常情景,也有不尽诗意为我们注解美感。无论是吐尔根的野杏花还是孔庙杏坛的杏花,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能不分地域把明媚春意传递到画面外;面对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夕阳剪影,仿佛能听到“无数铃声遥过碛”的悠悠驼铃,穿越厚重的历史光阴,在今天你我的耳边回响;更不用说如泼墨山水般的天山暮雪、如工笔白描般的喧闹巴扎……一情一景皆诗词,注释着今古同怀、万里同风的审美意境,描绘着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文化根脉。
类似的网络热点和潮流的忽然兴起或许有很多原因,但其根本的底层逻辑却值得仔细探究。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马面裙风靡大街小巷,还是《上春山》这样朗朗上口的“诗词风”歌曲传唱流行,看似“国潮风”突然火爆出圈的现象背后,共同的底蕴和根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文化根脉,在更新迭代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不仅没有沉寂下去,反而不断发出新的枝芽、开出绚烂的花朵,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现象,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还借助网络无处不至的覆盖率和一石千层浪的传播力,在线上线下更为广泛地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或许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国潮风”的爆点会在何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这些现代潮流的文化根基,展示出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非凡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