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新疆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的黄金通道,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耀古烁今。新疆大地遗存的众多珍贵文物古迹,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发展历程。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高科技手段让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起来,新疆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中,记者看到,新疆文物工作者让历经沧海桑田的文化遗产重焕光彩,考古成果、考古遗址解锁新的“打开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新疆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工作,推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疆旅游的“金名片”。
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传播
横跨天山南北,上迄旧石器下至明清,考古工作者拭去时光的尘埃,让新疆绵延悠长的历史轴线愈加清晰。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东亚现代人起源、人群迁徙以及人类行为复杂化等多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年代距今约3600年的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西天山伊犁河谷规模最大的一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燃煤遗存……
历史时期考古是近年新疆考古的重心,集中在天山南北麓,以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军政建置相关核心城址为重点,考古工作的开展推进了对遗址布局功能以及价值内涵的认识,更为促进遗址的有效保护、传承发展、探索文旅融合提供了学术支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党志豪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新疆考古工作围绕新疆地区早期人类起源及具体特点、史前文化序列及其演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多元宗教主题,依托“考古中国”项目展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考古发现引人注目,木乃通天洞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奇台石城子遗址考古、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高文物保护能力,加快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传播。重视考古资料的整理和转化,推动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服务基层博物馆建设,支持文物数千件(组) 用于展陈,让考古新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内,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一件出土的丝织品
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探索发挥文物服务社会、服务新疆历史文化宣传的途径和形式,通过开放考古工地,举办“考古心语”公众考古活动等,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
“未来,我们还会做一些跟考古有关的展览,通过多种形式让大家共享考古成果。”党志豪说。
活化利用历史遗迹
芦苇迎风摇曳,漾起一片金黄,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正是北庭故城遗址所在地。残垣断壁今犹在,昔日繁华成追忆。
北庭故城遗址残垣断壁今犹在
“这里曾有东西两条河道环绕,历史上水系丰盛,文献记载种植过稻米。”吉木萨尔县博物馆副馆长赛依丁·阿不都拉在敌台旁回望昔日的北庭故城,“鼎盛时期,城里居住着四到五万人”。
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遗址分为一内一外、一大一小两重城。内外城墙均有护城河、马面、敌台和角楼。
赛依丁·阿不都拉表示,北庭故城遗址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见证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堪称新疆历史的活教材,“通过对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利用,我们对中国的边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
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核心区域占地5000亩,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和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考古研究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支撑,数字技术激活文化遗产活力。两个博物馆采用全息投影、VR展示、微缩模型、数字化复原、互动魔法墙等多种手段,在高科技手段辅助下,北庭故城的历史鲜活起来。
科技手段让北庭故城的历史鲜活起来
据了解,每年都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丰富历史知识,感受考古氛围。今年,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9万人次。
暮色西沉,唐乐飘荡在交河故城,一场天平乐府·丝路彩响音乐会正在上演,游客席地而坐,静心聆听。音乐家用琵琶、筚篥、箜篌、古琴等1200年前的中国唐代宫廷复原乐器,演奏了《圣明乐》《梦胡伎》《云中歌》等乐曲。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设在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车师、高昌王国、高昌回鹘文明。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认为,交河故城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有关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传播。
如今,交河故城活化利用历史遗迹,融入现代文化、音乐等元素,推出了“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等活动,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活”起来。
“下一步计划进行数字化建设,对交河故城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历史演绎,向游客展现交河故城的厚重历史”。 陈爱峰说。
博物馆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锦护臂、神秘的楼兰美女干尸、凝聚丰富历史细节的出土文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与优质展览内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锦护臂
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落成对外开放,日接待最高人次达到1.5万。
2023年8月推出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展出文物150件/组,反映了汉唐代至元明清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交通、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风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
新疆因独特的自然条件,保存了诸多纸质文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介绍,大量出土文献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证了国家对于该地域的主权和治权。
一件件展出文献透露出生动的历史细节。其中,吐鲁番出土的文献《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为录上讯问曹禄山诉李绍谨两造辩辞事》,记录的内容,是粟特商人曹禄山因商贸纠纷将债务人李绍谨状告到安西都护府而得到官府解决的诉状辩辞;这件法制文书和许多官府文书一起,见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的有效治理和统辖。
于志勇认为,新疆出土的文献,对于深入研究和准确揭示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具有突出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小朋友点击大屏幕,就可以了解文物的介绍
近年来,新疆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新馆外,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乌鲁木齐、伊犁州、阿勒泰、克州等地州市、县市30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免费开放资金覆盖63家博物馆,26家博物馆进行展陈提升。在加强环境优化、提升硬件设施和展陈提升后,重点博物馆、纪念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旅游打卡点。重点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旅游参观场所,据介绍,全疆博物馆、纪念馆预计今年接待观众7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