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中国丨格登山色伊江水——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180多年前,当民族英雄林则徐结束三年的新疆谪戍生涯,奉旨踏上归途的时刻,他回看的不仅是这里的秀丽山水,更有山上的家国情怀。
格登碑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格登山位于昭苏县城西南50多公里边境线上,这里矗立着一座高近3米的石碑,它是由清乾隆帝亲自撰文的纪功碑。这座石碑为何被立于此?它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10月26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登上格登山,探访这座历史丰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格登山色犹胜画
攀登格登山时,临近黄昏,太阳的金光从云层里射在一望无际的旷野间,仿若一位将士身上穿的盔甲发出的光,明朗而又坚硬。
矗立在格登山上的格登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沐浴着秋日暖阳,记者一行人缓缓向山顶爬去。一路行去,碎石遍地,脚下之路极为陡峭,身旁不时有赶着牛羊放牧归来的牧民走过。“往东二十公里外的一处山沟里,就是格登山之战的发生地。”随行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研究员、清史专家安英新说。
爬到山顶,一幅从未想象过的美景出现了:山下中哈两国边境界河苏木拜河静静流淌,哈萨克斯坦松拜村炊烟袅袅升起,俨然一幅水墨画。
“到了。”安英新指着前方耸立的一块石碑说,“这就是格登碑。”
格登山,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之乱的决胜地。为纪念平定准噶尔之乱的最终胜利,乾隆皇帝亲撰“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勒石太学,“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勒石格登山。
安英新介绍,格登碑高2.95米,宽0.83米,厚0.27米。碑额镌刻盘龙浮雕,正面刻有“皇清”,背面刻有“万古”;碑座是大海日出的浮雕图案;碑身正面刻满、汉两种文字,背面刻蒙、藏两种文字的碑文。
真不敢相信,这座碑已在风霜雨雪中巍然屹立了200多年。
走上前细细打量碑文,因年代久远,有些字迹不太清楚了。但碑文前两句“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依然清晰可见。
何似御铭平准绩
格登碑记述了一段清代可歌可泣的历史。
沿着时空隧道,闪回到300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烟云中。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活动于新疆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
安英新讲述石碑背后的故事。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其中,准噶尔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势力逐渐强大。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大举攻入漠北草原,一直深入到距京城仅700里的乌兰布通。面对这一严重挑衅,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揭开了统一新疆的历史序幕。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一名准噶尔部管理畜牧的下级官员阿玉锡,因获罪将受断臂酷刑之际,投奔清朝乌里雅苏台军营从戎。后来,这个身手灵活、肤色黝黑、清瘦有神的士兵,因为赤手空拳夺得敌人的枪受到举荐,获得乾隆帝召见,授予其官职。
乾隆年间,准噶尔部贵族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多年的内乱使准噶尔部经济凋敝,人心离散,准噶尔部贵族、民众纷纷归顺清朝。乾隆帝决定不失时机根治准噶尔之乱,乾隆二十年派遣大军进军伊犁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阿玉锡担任部队前锋。
出发后,清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各部纷纷归顺,五月已攻到准噶尔部大本营伊犁河谷。此时,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仍想负隅顽抗,拥兵万人,退据格登山下。而清军也渡过伊犁河,追至山下。
格登山下,草克特格斯的家和哈萨克斯坦小村庄离得很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五月十四日(6月23日)夜,阿玉锡等3名勇士率领22名士兵骑马出发,利用语言和服饰的有利条件,前往格登山山头侦察。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拍马横矛,枪矢并发,大呼捣营,声震山谷。达瓦齐的军队听到枪声喊声,顿时兵溃如山倒,阿玉锡等缴获达瓦齐的大旗,降者六千五百人,达瓦齐率残部翻越天山南逃后被捕。
这段历史,被乾隆帝在格登碑上记录下来:“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
“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的作战经过和辉煌战绩,以及汉唐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北边疆地区‘汉置都护,唐拜将军’的历史。”昭苏县文博院院长、文物局局长乌云其米格说,看上去并不巍峨的格登山,也因此碑声名远播。
风云长护格登峰
取得格登山之战大捷后,清政府准备立碑勒铭纪功,将此事交给统帅平叛清军的定北将军班第。到了乾隆二十年八月,卫拉特蒙古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立碑之事搁浅。
中哈两国边境界河苏木拜河静静流淌。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两年后,清政府已打败叛军,彻底平定北疆,立碑勒铭纪功之事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石材从哪里找?刻石工匠从哪里找?一件件难题涌现了出来。
乾隆二十三(1758年)年十一月,负责立碑事项的主事富奎带领甘肃工匠抵达格登山,已因天寒地冻,粮食断绝,没有驮载工匠用具牲畜,无功而返。4年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七月,由参赞大臣阿桂的监督,富奎等人再次返回格登山,这次准备万全,在附近找好石料,终于完成了格登碑的竖立。
据(清)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格登山立碑纪功……令主事富魁驻札料理。”“谕驻札辟展副都统定长,刻石纪功各事宜。上谕军机大臣,曰定长奏称,前奉谕旨来春于伊犂之格登山刻石纪功,顺便搜捕吗哈沁,请将阿定保所领之兵选派百名,并恳请効力之舒景阿前徃……又谕兆惠等,酌派官兵一千,来春徃伊犂巡查,则刻石之事,自可兼办。今定长处既有工匠,着即发徃(古通‘往’)叶尔羌,先行刻石纪功。俟工竢后,再同发徃官兵,前往伊犂,于格登刻石。”
“根据平定准噶尔方略里的记载推测,石碑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运来,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它的材质是青砂石质,这种石材在伊犁当地是没有的,推测应该是沿着夏塔古道运来,石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寿命长。”安英新说,因为格登碑和南疆的叶尔羌碑由同一拨人篆刻,推测两座石碑的石材也相同。
界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安英新介绍,当时的刻石工匠来自陕甘地区。格登山碑的竖立,标志着祖国西陲山河一度分裂割据局面的终结,对于维护祖国领土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增强边防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格登山自此也经常出现在清代诗人的诗中。清代流放官员曹麟阁曾赞颂:“何似御铭平准绩,风云长护格登峰”。
清朝晚期,国力衰落,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让西北土地。正因为有了这座巍峨矗立的历史丰碑,划界时,沙俄才未能侵吞更多中国疆土。
格登碑像一个坚定的战士,驻守在边境线上。
格登山下守边人
晨起寒意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六团一连护边员草克特格斯推开驻守执勤房大门,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这里位于格登山西南山坡下,距离团部22公里,为防止人员和牲畜越境,草克特格斯和妻子布娅常年往返20公里巡边,执勤房就是他们的家。
“上世纪60年代初,当地驻守部队在格登山下边境线上建立哨所,我的爷爷主动申请巡逻护边,把家安在边境线旁,这一守就是三十多年,后来我的父亲也成了一名护边员。”草克特格斯说,1983年,因为父亲年迈,他接过了护边接力棒。
1997年初,我国政府在中哈边境立界碑。因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草克特格斯牵着自家的马,把界碑驮到了山顶,并且一趟趟往山上运送水泥砂石。家里仅有的2匹马因劳累过度“牺牲”在边防线上,边防连给他补偿,他分文未收。
草克特格斯。本人提供
巡护路很孤单,草克特格斯喜欢爬上格登山,看看格登碑。在他眼里,石碑就像是一个伙伴,不管雨雪风霜,都陪伴着他们。“站在家门口,一抬头,就能看到格登碑亭,护边路上,不管走多远,只要朝着格登碑走,就能回家。”草克特格斯说。
他们一家人也见证着格登碑碑亭的变迁。解放初期,格登碑清代修建的四柱御碑亭已荡然无存,1975年、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重建及维修碑亭。2003年12月1日,昭苏县境内发生6.1级地震,造成碑亭顶部倒塌,碑身倾斜。草格特克斯和附近护边员主动承担起保护石碑及碑亭掉落砖块的任务。2005年国家拨款重新修建如今的红墙黄瓦碑亭。
2021年,草克特格斯的女儿潮洛蒙辞去医院工作,回到格登山下陪父亲一起守边。
执勤房对面的山坡上,有一排石头垒成的大字:“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草克特格斯说,他要像格登碑那样矗立在边防线上。
丰碑屹立精神永存
在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清时期”展厅,一座用3D扫描玻璃钢翻模技术进行复刻的石碑静静矗立,与远在昭苏县城以西50余公里格登山上的青砂石质“本尊”遥遥相对。
为了纪念平定新疆的胜利,乾隆除了亲自撰写碑文,在格登山立碑纪功之外,还命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外国传教士画家绘出十六幅《乾隆西域战图》。
在“清时期”展厅中间,这套场面宏大的《乾隆西域战图》被制作成电子卷轴展出。随着画卷徐徐展开,这段历史画面浮现在眼前:公元1755年的春天,山道崎岖,清军骑马佩戴弓箭,穿越果子沟来到伊犁河畔,马前是跪坐请降的准噶尔诸部首领,近景是牵着马牛羊和骆驼前来欢迎的牧民,生动再现了“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的场景。
“格登碑和《乾隆西域战图》向世人庄严宣示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也印证了国家统一过程的不易。”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
如今,万千历史已成烟云,唯有纪功碑刻,静静矗立在边境线上诉说着时光深处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