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汇 | 七旬农民和他的“苹果公主”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9月23日,74岁的史宝玉站在一片苹果树下,看着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果霜,眼里都是笑意。
9月23日,史宝玉(右)在苹果园里采摘苹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摄
“我今年74岁了,大家可以叫我‘70后’,这些苹果就是我培育出的新品种塔城公主123。”乌苏市特色林果业协会会长、乌苏市甘河子镇大树庄子村村民史宝玉说。
1970年5月,史宝玉从河南鹿邑县来到乌苏市,开始了农业种植生涯。1983年他和村民发现,种植果树的收入挺高,怀揣着致富梦想的史宝玉开始钻研起果树种植。
当时能够适应乌苏市气候条件的特色林果品种并不多。由于苹果树4年才挂果,前3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所以当地种苹果的农户很少。史宝玉却很有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挂满了枝头,收益也慢慢开始显现。
种植了几年苹果树后,史宝玉发现,乌苏市当时种植的苹果果型不好、口感不脆、含糖量也不高,市场价格起不来。只有初中学历的史宝玉想做一件大事:培育苹果新品种。
1991年,史宝玉去黑龙江采回了一些果树枝条带到乌苏,他用这些枝条和乌苏当地的苹果品种进行嫁接。一年下来,最初嫁接的120多棵苹果树只有20多棵发生了变异,别人看到的是100多棵苹果树的培育都失败了,但他却看到了另一面:这20多棵树苗里说不定就能培育出新品种呢?
果然不出史宝玉所料,这20多棵苹果树结出来的果子又脆又甜,品相又好,每个吃过这种苹果的人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正当史宝玉信心满满时,没想到第二年大部分苹果树又被打回了原形。
史宝玉向各级专家不断请教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新品种的培育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由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复杂性,很多遗传基因只能持续一代,到了二代果很有可能会回溯到父本或母本的特性。
史宝玉并没有灰心,一方面他向当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的农业专家学习,一方面继续进修,同时还抽出大量时间泡在果园里,研究他的新品种。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新品种的特性越来越稳定,成熟后的苹果含糖量长期稳定在20%至24%之间,口感香甜清脆、多汁可口,外表光滑艳丽,盛果期亩产稳定在2.5吨至4吨之间。
2012年,史宝玉成立了乌苏市特色林果业协会,开始组织果农种植新品种的苹果。第二年8月,新疆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暨第五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史宝玉带着自家的苹果参加了这次展销会,参展客商和他约定当天就要签订500万元的订购协议。但史宝玉却放弃了订单,偷偷跑回了乌苏市。
“当时,我们的产量达不到这么大规模,我又不能以次充好,所以只能当个从产销会上‘逃跑’的农民。”这件事对史宝玉的刺激很大,从那以后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带动更多果农种植这个新品种。
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史宝玉帮助果农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多次成功防治了病虫害,在当地果农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到了新苹果种植的队伍中。
新品种没让果农失望。如今,每年成熟的苹果都被固定的客商收购,每公斤苹果批发价可以达到20元,每亩盛果期的苹果树可以收获苹果2.5吨至3吨,亩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至6万元,深圳、北京、上海的客商常年收购这里的苹果。史宝玉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果树进入盛果期,2024年的产量有望突破200吨。
2019年,新品种获得了命名——塔城公主123。同年,塔城公主123获得了国家林木良种证书,正式获得推广栽培的资格。史宝玉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带头人、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等。
“我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培育出更多新品种,第二个是把我的经验无偿传授下去。”史宝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