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2700多公里,新疆4名师生跑牧区干了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半个月时间能干些啥?新疆艺术学院4名师生行程2700多公里,把露天电影放进了牧区。
“感觉是这个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回想一路放映的经历,新疆艺术学院大篷车放映团队成员、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孟传姣说。
团队在牧区搭建放映设备。孙景旋供图
暑假期间,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教师孙景旋带领三名大三学生,赴塔城地区牧区暑期实践,开展“传播中华文化 践行文化润疆”主题电影大篷车放映活动。
15天,大篷车放映团队行程2700多公里,在塔城地区境内的阿克乔克草原、沙孜草原等夏季牧场,托里县库普乡喀拉托别村、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克孜布拉克村等牧民定居点,为当地牧民放映了14场露天电影。
送电影进牧区,缘于一次实践经历。2022年,孙景旋在巴里坤草原拍摄纪录片间隙放了几场露天电影,没想到每场都吸引了不少牧民前来观影。“大家的热情这么高,能不能让更多的优秀影片走进牧区?”回校后,孙景旋申报了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内容就是以流动放映的方式,将生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送到牧民群众身边。
牧民正在观影。孙景旋供图
不久后,项目立项,孙景旋与学生孟传姣、贾睿音、张佚哲组建放映团队。暑期来临,路线规划、开车、拍摄、调试设备、主持,师生4人分工明确,载着放映设备向着一个个牧区进发。
微风轻拂,夕阳晚照,霞光映红了草原,《狙击手》《远去的牧歌》《勇士连》等一系列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影片在牧区上映,牧民们有的骑在摩托上,有的席地而坐,还有抱着小孩的,纷纷聚拢在大银幕前。
新疆艺术学院大篷车放映团队途中合影留念。孙景旋供图
放映团队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优势,每场电影放映完后,都会与观影牧民采访和交流,在托里县苏拉夏放映《远去的牧歌》后,一对牧民老夫妇非常激动:“电影讲的就是我们牧民的生活,过去我们四处转场,现在有了牧民定居点,日子大变样!”
将一场场电影送进牧区并非易事,团队既要克服语言障碍,又要解决生活上的不便。有时白天赶路,就几口馕就是顿午饭,晚上搭帐篷或睡在车里。在裕民县牧区踩点时,孙景旋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尽管左臂受了伤,他还是带着学生坚持完成了放映计划。
团队成员贾睿音来自河北,放映结束后,她在日记中写道:15天,我感受到了新疆绝美的自然风光、牧民的朴实热情,能够在大学最后一个暑假利用专业知识为牧民朋友做点事,这段经历珍贵而难忘。
目前,大篷车放映团队正进行影像剪辑成片等工作,计划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此次活动,团队明年还将继续在阿勒泰地区牧区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