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汇丨追旱獭的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每天清晨7时,晨曦的光芒还没有铺满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玉其塔什草原,刁慧君就和同事们走上了“绿地毯”。他们在不同山头寻找着前一天晚上的“战果”——有没有被抓住的旱獭。
今年52岁的刁慧君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防科科长。每年5月至10月,他都会在乌恰县吉根乡萨哈勒草原、乌鲁克恰提乡玉其塔什草原两个鼠防派出点之间来回穿梭,开展鼠疫野外啮齿类动物、媒介昆虫调查和鼠疫防病健康宣传工作。
采访刁慧君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玉其塔什草原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在茫茫的大山中手机经常没有信号,微信留言和短信成了他和外界交流的方式。
“大家都说我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刁慧君说。
刁慧君在抓旱獭。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摄
1997年4月,单位领导找到刚刚26岁的刁慧君谈话,要抽调他去鼠防点工作。刁慧君很向往野外的工作,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这一干就已26年。
旱獭,给很多人都留下了呆萌的印象。来到鼠防点工作之前,刁慧君印象中的旱獭是那个浑身长着金黄色皮毛、还能直立起来和人对视的憨态可掬的形象,既像是小朋友玩的打地鼠游戏,又像是不少影视作品中的土拨鼠。
接到任务后,刁慧君补习了一下相关知识才知道,旱獭是一种大型啮齿类、集群穴居动物,虽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它身上携带着大量的鼠疫杆菌及其他病毒,且能对人进行传染。它在科研领域可以为人类健康研究提供更多研究价值。
为了了解和掌握鼠疫疫情的传播规律、预防鼠疫在人群中传播,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设立专门机构研究鼠疫,而刁慧君要去工作的鼠疫疫源地鼠防点就承担着从旱獭身上发现染疫旱獭及染疫跳蚤,及时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并且迅速采取应急处置,阻断鼠疫传播的工作。
刁慧君(左)指导同事对旱獭采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摄
刚到玉其塔什草原的时候,刁慧君每天骑着马、行走在大草原上。“那时的旱獭根本不怕人,骑马走到距离它有20米左右的地方,它都不跑,而是站在土堆上一动不动。”刁慧君说。当时,抓捕旱獭相对容易一些。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家对于捕获旱獭的方式也有了新要求。于是,刁慧君开始想办法抓活的旱獭。
挖洞、用猎鹰和猎犬抓旱獭……刁慧君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你学一学我们牧民抓兔子的方法嘛!”有一次,刁慧君和一位柯尔克孜族牧民聊天时,牧民告诉他,只要在兔子经常出入的洞口下一个套,就能轻松抓住活着的野兔。
牧民的话启发了刁慧君,他和同事们在旱獭出入洞口的地面上钉一个长约70厘米的铁钎,再在上面固定上铁丝拧出来的活扣,每天傍晚前下套,第二天早晨就能到山里“捡”旱獭了。
“刁科长,这有一只旱獭。”同事的喊声吸引了刁慧君的注意。
“铁丝要慢慢拉,拉一拉再放一放,不然铁丝容易断。”刁慧君对同事重复着动作要领,指挥着同事把旱獭“牵”出来。
几分钟后,一只约8个月大的旱獭被“牵”出了洞口。它黑黑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一只爪子紧紧地抓着铁丝,还尝试着用牙齿咬铁丝。另一边,刁慧君和另一名同事穿上了二级防护服,开始了现场采集工作。
刁慧君说,旱獭身上有很多病菌,还有很多跳蚤,最多的时候他曾经在一只旱獭身上检出400多只跳蚤。这些病菌和寄生虫一旦被牛羊感染了,就会成为新的传染源。
几年前,刁慧君发现有的牧民和游客常常被旱獭的可爱样“迷惑”,甚至还有人想抓一只旱獭带回家当宠物养。刁慧君和同事们进行了科普宣传,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对牧民和游客讲解旱獭的危险之处。
“现在牧民只要发现死亡的旱獭都会向我们报告,我们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刁慧君说。
“野外鼠防监测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我希望更多青年专业人才积极投身于此项有意义的事业。”刁慧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