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回沙湾:永远把家乡背在身上、怀在心中
刘亮程在座谈会上。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刘萌萌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刘萌萌报道)“自1993年离开沙湾,30年来虽然工作在外,但是跟家乡的情谊一直未曾中断。这么多年来,我所有的写作其实都在写沙湾这块地方,包括成名作《一个人的村庄》……” 8月16日,欢迎作家回家暨“作家与家乡”座谈会在沙湾市举办。一开场,刚刚凭借长篇小说《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刘亮程,就对家乡深情“告白”。他说,家乡是最早给他诗意的地方,尽管身在异乡,但是他永远把家乡背在身上、怀在心中,为他的文学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探索勇气。
座谈会现场,与会嘉宾从创作历程的梳理、创作风格的阐释、作品文本的细读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刘亮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表达对这位受惠于乡村又反哺乡村作家的敬意。
“我读刘亮程的小说是从10多年前的《凿空》开始,后来又读他的《捎话》,他的小说都是写的新疆,而且有清晰的沙湾背景。他深潜在新疆的这片土地,就像探秘一样地书写,他呈现给我们的新疆生活是那么神秘,又让人感动。”作家、新疆文联原党组书记张新生说,刘亮程的《本巴》在当代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价,它是 “2022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景观式存在”。
作家李颖超表示,她理解中的文学,是能照顾人心的,有温暖的质地。“《本巴》这部小说很好读,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小说运用大量的意识流动推动着情节发展,语言简单凝练,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我一边读一边感慨,这样的想象力,真是灵感附体,作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给灵感找一个好的安身之所。”李颖超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像刘亮程这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深扎下去,让自己种植的文字颗粒饱满,并散发出生命的光泽。
天山电影制片厂编剧、作家萧云说,沙湾是她和刘亮程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刘亮程以兄长般坚毅的背影,告诉她生活可以穿越风雨和低谷,如同一盏明灯一样,照耀着她前行的方向。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喻雪玲近两年以刘亮程为选题做博士生论文,一直注意收集资料并做相关访谈,还参与筹建刘亮程文学馆,负责资料整理,这期间撰写了《刘亮程年谱》,将于年内出版。她认为,刘亮程并非只是一名书斋中的作家,几十年来,他始终行走在新疆大地,将文化艺术的力量渗透至地方文化。
文化产业策划专家方如果认为,刘亮程的多篇作品曾入选小学、中学、大学教材,存在潜在巨大的客户群,未来可以探索文学影响力的引流模型,把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模式。
沙湾市委书记曾梁表示,刘亮程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在家乡引发热烈反响和深远共鸣,家乡人民也期待刘亮程书写更多经典和传奇,为讲好“乡土中国”和新疆故事,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