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有个小七,还有个非遗老院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一次仿佛行走于阿勒泰的阅读之旅,夏天做工,冬天造梦,牧场的明亮,足以接纳人类所有的悲伤。”阿勒泰作家阿瑟穆·小七的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里这样写道。2022年《解忧牧场札记》出版,随之,书中的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阿勒泰作家小七(前排)在布尔津金山书院与读者在一起。小七供图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院子。”5月13日,小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3年,还在阿勒泰市文化系统工作的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整理当地游牧非遗文化的档案。 她很热爱这份工作,也被阿勒泰地区丰厚的游牧文化资源吸引。“每次整理我就很遗憾,因为文化仅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太过单薄。”小七说。
为了填补这份遗憾,2008年,小七在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库布村租下一处约5亩地的空院落,命名为“解忧牧场”。为了专职搞好非遗收集工作,她辞掉了工作,与家人及一只名叫“糖先生”的羊驼、三只猫居住在这里,正式开始了对当地游牧非遗老物件的收集整理工作。
她总以“一个旧物寻找者”自居。
15年来,她经常在村子及附近的牧场转悠,在牧民家的旧房塌处,在废弃的牛栏羊圈里翻翻拣拣,收购了许多具有文化记忆的,能够直观展示游牧文化的非遗老物件,放在经自己一砖一瓦修缮好的“解忧牧场”上,让它成为一座受当地群众认可的民俗博物馆,并正式更名为“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
在收集游牧文化非遗老物件之余,小七开始了写作。出版的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记录的便是她十几年的牧场生活,而此书开篇也是从她拾拣旧物开始的。在她笔下,她的牧场岁月,不是贴上美好诗意标签的生活片段,而是在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里,以善的眼光、美的角度,挖掘出的自然与人世的和谐——羊羔溜出羊群,飞鸟扑入灌木,薰衣草在阳光下摇曳,生活节奏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律动,就连牧人的形象也是丰满有力——因老年病而唠叨想以此引起妻子关注的老努尔旦、随时会上树给妻子阿依旦摘果子的布鲁尔、布鲁尔被可爱的牧民“推着”走上了兽医道路……
阿勒泰作家小七的“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一角。小七供图
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的愿望,他们会为了一双日思夜想的红皮鞋而惊喜,为卖出两张自己手作的手工壁毯而燃起新的生活希望,为在晚餐时吃到一盘肉汤面片而认为是完美的一天……
小七说她很庆幸,在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触摸到了心灵。
因这座民俗博物馆,库布村被列为了非遗文化旅游村落。
在写作和打理民俗博物馆之余,小七还带领当地牧民研发传统手工皂,为妇女们创造了一条增收途径,大家的生活也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而富足。
“解忧牧场让我收获了喜悦和幸福,也让我明白诗不止在远方,未来,我还会写作,守好小院,期待更美好的未来。”小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