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疆·生物图鉴丨骆驼刺:荒漠中生存得有B计划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我,是一种茎枝上长刺的沙漠植物,因为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所以大家又叫我骆驼刺或者骆驼草。
这个季节,如果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便会看到一簇簇微微泛绿、零星分布的伞状植物,在茫茫戈壁中随风摇曳,颇有一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没错,这就是我的家族成员们。
骆驼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
我们身高普遍在50厘米左右,有些特能长的也可以长到1米,不过很少见。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的荒漠、半荒漠区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别看我们长相一般,却很实用。我们不仅可以防风固沙,也是草食家畜不可缺少的饲草种类之一。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今年的沙尘格外厉害,所以,最近我们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时不时会和风沙进行一番较量。不过不用替我们担心,虽然表面上看,我们排兵布阵有点分散,其实力量相当集中,因为我们地下部分的根是连在一起的,彼此交换着水分和养分,相互扶持、共同生长。
在新疆,我们的分布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3%,能有如此大的地盘,也多亏了我们的根系。为了获取宝贵的水源,种子萌发后,我们的根系就拼命向深层潮湿的地方延伸,发展出了深达地下水的庞大根系。科研人员发现,我们有的根系深达20米左右。因此,“要像骆驼刺一样深深扎根荒漠”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我们的根系不仅能够垂直将水分输送到地上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够向水平方向延伸,等到温度、水分等条件成熟,我们又会萌发出新的植株。科研人员称这个过程为“克隆生殖”,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这仅仅是我们壮大家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实际上,我们也会依靠种子进行繁殖,不过迫于生存环境太过恶劣,荒漠地表含水量极低,很多时候,我们的种子即使能幸运地被季节性洪水滋润并生根发芽,但洪水过境后,幼苗还没来得及向下扎根,体内水分就被炙热干燥的空气剥夺了。
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啊。所以,即便困难重重,我的家族依然保留着开花结果的行为,毕竟两条腿走路会好过单腿跳,这也算是我们保持家族实力的B计划吧!
骆驼刺的叶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
越挫越勇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直都在改变自己努力适应环境,因为缺水,我们的部分叶片退化成了刺(同化枝),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了刺,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昆虫与动物的采食行为,来保护自己。
再来说说我的花吧。如果幸运的话,你会在6月—8月的荒漠区与它相遇,它是粉红色的蝶形花朵,虽谈不上妖娆,但在荒漠中也算得上是一顶一的“美人”。
在科学家眼里,我的美可不止这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我还具备药用价值。据说我有蜜腺,能分泌糖类物质,这类物质被称为刺糖,主要用来治疗腹痛、腹胀等疾病。其实,这种刺糖在唐朝就有了,不过是贡品,称为刺蜜。
人类对我的研究从未停止,近些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新疆科学家从我的身体里分离鉴定出了50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其全新化合物的抗癌活性为首次发现。
你看,我虽是一株小小的植物,却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事实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勇于尝试,可能永远不清楚自己的潜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