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3000平方米“文物医院”投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海峰报道)4月3日,位于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一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新疆拥有了科技含量更高的“文物医院”。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预处理室。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摄
新疆博物馆有2万余件馆藏文物,大量的文物亟待修复。此外,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还承担着全疆各地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修复项目。此次投用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建成了纸质、纺织品、壁画彩塑、金属类和杂项等五大类文物修复室,“除了工作环境大大改善,最大的亮点是科技含量的显著提升。”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华介绍,例如在金属类文物修复工作室,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套除尘设备,可保证修复过程中产生的颗粒、尘埃随时被清理。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摄
该中心还新增了预处理室、预防性监测中心、分析检测室等。“在预处理室,我们不仅要在文物修复前为其清洗污垢,还要在入库前为它们做灭虫、杀菌等预处理。文物外展回来,可能会带回虫、霉菌,也必须在这里进行杀菌灭虫处理。”杨华说,“我们在展厅、库房、修复室都设立了文物环境监测系统,通过预防性监测中心对大数据的分析,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为文物营造一个洁净、稳定的存贮环境。”
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室。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摄
“为了提升新疆的文物修复能力,我们以二期新馆建设为契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新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希望把这个中心建成全疆最大的文物保护平台,集中技术和修复人才优势,成为全疆馆藏文物的修复中心和技术引领者,帮助各地州文物修复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疆文物修复水平不断提高。
“高大上”的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还将发挥科普功能。“之所以设立在一楼,就是方便定期向公众开放,让各族群众了解文物的修复过程和相关知识,更好地树立保护文物的观念。”何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