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 | 生肖俑:流行于唐代的“守护神”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赵梅
穿越到唐代,你会把自己的生肖制作成什么?在新疆博物馆,有4件外形奇特的唐代彩绘生肖俑,向人们再现了唐代西州人对生肖文化的热衷和对生肖俑的崇拜。
走近这4件生肖俑,你会发现它们虽是兽首人身,却堪称各类彩绘俑的颜值担当,身穿唐代流行的宽袖长袍,拱手而立,表情或肃穆、或祥和、或娇憨、或沉静,让人看后产生无限遐想,它们来自哪儿?当时的人们为何要将它们制作成兽首人身模样?
新疆博物馆8号展厅里,有4件唐代彩绘生肖俑,向人们展示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生肖文化。新疆博物馆提供
根据新疆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4件彩绘生肖俑均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中,鸡首俑和猪首俑出自于一座夫妻合葬墓。鸡首俑,通高80厘米,头部神情肃穆端庄,上身穿绿色交领宽袖长袍,下身着褐色花长裙,足蹬花锦鞋,很像立于朝堂上的一名文臣。猪首俑,通高79厘米,头部神情娇憨可爱,眼睛笑成了两道弯月,獠牙把唇部顶出了褶皱。其上身着橘黄色交领宽袖长袍,下身穿棕褐色红蓝点小团花长裙,足蹬方头鞋。羊首俑和兔首俑虽然略有残损,残高仅为52.5厘米和51厘米,但其造型风格与鸡首俑、猪首俑完全一致。
这些生肖俑虽是兽首人身,却堪称各类彩绘俑的颜值担当,让人看后产生无限遐想。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 摄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十二生肖又称为十二属相,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对十二生肖的定义,十二种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与纪年的十二地支相配属,多用以记录人的生年。十二生肖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寄托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美好期盼。
在唐代,生肖俑和镇墓兽、镇木俑一样,是守护墓主的随葬品。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 摄
十二生肖在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曾被广泛使用,十二生肖俑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种类,其在隋、唐、五代及宋墓中比较常见。根据《唐会要》中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官员,在离世后,墓中均要有“四神十二时”,即镇墓兽、镇木俑和十二生肖俑的守护。唐代人将动物的敏锐凶猛和人类的崇明睿智完美结合,将整套生肖俑有序置于墓室四角,旨在用它们轮流值班,守护墓主。也有墓葬出土单件生肖俑的,代表的应该是墓主人的生肖属相,同样是护佑墓主之意。“阿斯塔那216号墓中的鸡俑和猪俑,应该代表的就是墓主夫妇的属相。”阿迪力·阿布力孜说,这4件生肖俑从相貌、服装、体态等方面和内地展出的十二生肖俑非常相像,充分反映当时西州地区对中原生肖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同时其在制作工艺和技法上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生肖俑早已不再是人们“彼岸世界”的“守护神”。然而,人们仍然在以十二生肖纪年,并根据每一生肖不同特点,祝福着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延续着这传承了上千年的独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