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丨700余只天鹅在湿地公园过新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2月1日早上,天蒙蒙亮,栖息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里的天鹅们醒了。
此时,湿地公园笼罩在白茫茫的雪色中。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管护队队长刘永军带着两名管护队员,来到湿地公园核心区给天鹅投食。
“哗啦啦”,玉米粒倒进食槽发出清脆的声响,引得不远处身在芦苇丛里、或是水面上的天鹅们扇动着翅膀,发出一阵阵欢叫声。在刘永军心里,天鹅们的欢叫声,就是湿地公园里最美妙的晨曲。
“每天早上来给湿地公园里的天鹅们投食,这也是每年入冬到来年开春这段日子里,我们管护队工作人员与天鹅的‘约会’,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刘永军笑着说道。
天鹅们在投食区进食时,与刘永军他们还保持着大约十几米距离。但在刘永军眼里,这已经是很亲近了。他说:“天鹅生性警觉,好几年前,我们刚开始给天鹅投食时,它们至少和我们保持在500米左右的距离。经过这些年的陪伴,天鹅逐渐信任我们了,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冬日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天鹅在水面飞翔。何龙 摄
天鹅们欢快地吃着“早餐”,刘永军也没闲着,他拿起望远镜仔细查看着一只只天鹅的身体状况。在众多天鹅当中,刘永军特别留意几只佩戴着环志环的天鹅。
“这几年我们和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协作,先后为多只天鹅佩戴了环志环和信号追踪器,以便观测研究天鹅们的生活习性。”刘永军说。随着望远镜镜头的摇移,颈部佩戴着B98、173、175等编号环志的天鹅进入他的眼帘。看着这些天鹅或振翅飞舞盘旋,或低头引颈觅食,刘永军的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佩戴环志的天鹅回归湿地公园,说明这里已成为迁徙候鸟理想的觅食、栖息地,成为天鹅们可以依赖的家园。”刘永军颇有感触地说。
今年46岁的刘永军已经在玛纳斯湿地公园工作了十多个年头。从2011年初玛纳斯湿地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到2016年通过验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再到这几年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刘永军亲历并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冬日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里,白天鹅在冰面上栖息。 巨海成 摄
站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举目向南遥望,冬日的阳光下,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上的冰川,释放出一滴滴冰雪融水最终汇聚成河流,流向玛纳斯县境内的中部平原,形成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而这里,正处于世界候鸟迁徙三号线上,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更是候鸟飞越天山的“能量补充站”,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经停后南迁或北飞。
“湿地过去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刘永军说,据他父辈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到处都是湿地。而在他的记忆里,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大面积开荒造田,很多湿地被开垦成了耕地,湿地面积大幅减少。
刘永军说,从2008年起,玛纳斯县先后投入3亿元,启动了“退耕退牧还湿工程”,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农牧民退出湿地范围里的耕地草场,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湿地公园的面积已从2010年的9万亩扩大到17万亩,湿地公园地下水位上升了1米多,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70多种增加到3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余种。
刘永军说,由“退湿还耕”到“退耕还湿”,湿地公园大变了样。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从2010年开始,陆续有天鹅来此越冬,且数量逐年增加。去年入冬以来,在湿地公园栖息的天鹅就已经达到700多只。
更让刘永军欣慰的是,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天鹅的到来,让这里成为了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几年,紧邻湿地公园的几个村落利用特色生态地缘优势,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游客们到此游湿地、观天鹅、赏美景、吃农家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惬意。
太阳升起来了,湿地公园里一片斑斓。吃完“早餐”的天鹅们在天空中欢快地飞翔,刘永军的目光也随着天鹅的身影望向长空。
“我希望有更多的天鹅到这里栖息,因为这是它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家园,我会一直陪护着它们。”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