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

◎杨建英
当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唯有实现山水与城市相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传统与现代对话,方能抵达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
(一)
我一直想写写“绿道”,因为它是城市建设中值得深耕的重要方向。不过,这个名词在城市语境中尚未普及。其实,这一概念在我们的城市中早已存在,只是处于“有实无名”的状态——我们每天散步的沿河步道,本质上已无限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绿道。
那天散步至滨河路社区,发现后方水渠的华丽蜕变——河道清淤见底、河坝加固重砌、沿岸新添栏杆与栈道,景观小品与宣传牌匾错落点缀……其中《红星渠绿道简介》清晰载明:阿勒泰市红星渠绿道,起于驼峰山景区入口,止于216国道,全长3.2公里。工程以渠道清淤、防渗处理及配套建筑物修缮为核心,在恢复灌溉本源功能的基础上,依托渠道两侧原生林带,配套建设步行道、小型休闲健身场所及相关设施,旨在提升干渠周边环境与绿化景观品质,满足居民日常休闲与游憩需求。
鲜为人知的是,阿勒泰地区较早的绿道雏形,诞生于青河县。2022年,该县便锚定生态优先战略,有计划地对林草间的牧民生活道路进行平整硬化。在县城南侧12公里处,大青河与小青河交汇的“山楂园”片区,一段长约5公里的路面经彩色涂料美化升级,面貌焕然一新。这里静水深流、水草丰茂,55处大小弯折造就了极具步行舒适度的动线,既是通往狼山的必经之路,更串联起沿河两个牧业村、百余户牧民的日常。这条绿道与周边自然环境无缝相融,如今已成为人们跑步、骑行的优选“健康步道”。
(二)
何为绿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59年美国人查理斯·莱托所著的《美国的绿道》一书。书中将其定义为:沿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构建的线型开敞空间,涵盖所有可供行人与骑车者通行的自然及人工景观线路,是串联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与高密度聚居区的重要开放空间纽带。
简而言之,绿道系统是以线型绿色开放空间为载体,为行人与骑行者提供游憩路径的公共空间,通常依托自然或人工廊道构建,示范区内分为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级。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许多城市陷入绿地萎缩、生态受损、风貌趋同的困境。身处钢筋水泥丛林,有人选择逃离喧嚣归隐自然,更多人则在心底呼唤山水诗意的回归。也正因如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城市发展的本质,终究要以人为中心、以丰富生活为内核。当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唯有实现山水与城市相融、自然与人文共生、传统与现代对话,方能抵达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
绿道承载着六大复合功能,全方位赋能城市发展——生态功能:防洪固土、净化水源与空气,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栖息空间;社会功能:打造亲近自然的休憩场景,满足公众日常休闲、放松身心的需求;经济功能:带动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升级,激活区域经济活力;文化功能:串联散落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推动自然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旅游功能:提供安全健康的户外活动空间,支持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多元休闲方式;遗产保护功能:约九成绿道覆盖区域分布有遗产与文化资源,为文化传承搭建鲜活载体。
从类型划分,绿道可分为五大类型——城市河流型,如阿勒泰市环克兰河步道、富蕴县环额尔齐斯河步道,依托河流构建生态廊道;游憩型,以自然走廊为主,兼容河渠、废弃铁路线及景观通道,侧重休闲体验;自然生态型,多沿河流、溪谷与山脊线构建,核心突出生态保护属性;风景名胜型,沿道路、水路等串联重要景区,承担景观纽带作用;综合型,依托河谷、山脊等地形,有机整合多种绿道与开放空间,实现功能复合。
可以说,一条条城市绿道,既是守护生态的“绿色长廊”,也是展示城市底蕴的“文化橱窗”。唯有打通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激活绿道网格和联动效应,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开辟绿色空间,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已成为城市规划者的核心课题。阿勒泰地区的城市多因水而兴,兼具深厚的历史积淀、多彩的民俗风情与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绿道与健康步道的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绿道如同城市的绿色动脉,将公园、湿地、山林等自然景观串联成网,编织出连续而完整的生态脉络。
放眼全国,诸多城市已交出精彩答卷——杭州“西湖绿道”沿湖铺展,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等名胜连缀成线,让市民在漫步中沉浸式感受“一步一景”的江南意境,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的双重跃升;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健康步道”全长10公里,以缓坡设计、防滑路面与清晰里程标识,精准满足全龄段健身需求;成都“锦城绿道”串联两百余个社区,沿途布局文化广场与儿童游乐区,成为居民交往与亲子互动的“城市客厅”。健康绿道打破了传统健身空间的封闭性,将运动场景无缝融入日常通勤与休闲散步,让健康生活真正触手可及。
更值得称道的是绿道的文化承载之力——广州“珠江碧道”将海上丝路文化、近代革命红色记忆融入景观设计,通过雕塑、文化墙等具象化表达,让市民在行走中读懂城市历史;上海“黄浦江滨江步道”则以改造工业遗址为特色,保留码头、船坞等历史痕迹,搭配现代艺术装置,营造出“过去与未来对话”的独特氛围。这些文化符号的巧妙嵌入,让绿道与健康步道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属性,成为城市记忆的“存储器”与文化传播的“活载体”。我们不妨进一步打破“博物馆”思维,将馆藏文物(或以复制品形式)从展厅中“释放”出来,融入绿道景观,让静态的文化变得可感可及。
总之,绿道与健康步道的兴起,是城市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的生动体现。它们以生态为基、健康为线、文化为魂,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关系。随着地区冰雪运动的推广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深度挖掘,这片土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我们的城市在完善基础功能的同时,更应聚焦魅力提升——相信,未来随着更多绿道与健康步道的落地建成,城市将不再只是“居住的容器”,而会成为充满活力、温度与记忆的“生活剧场”。在这片绿色舞台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真切感受城市发展的澎湃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