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建楼
岁月里的眷恋与守望!◎徐宜田
阿勒泰,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余载光阴,我在这里完成了求学、工作、成家、育子的人生必修课。即便如今身处异地,那些扎根于此的亲友、那些铭刻于心的记忆,仍如无形的丝线,将我的心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每次重返故地,都要四处走走,或是驾车缓缓穿行在解放南路,统建楼群依旧矗立,只是往昔的地标单位——地区环保局、门口的川菜馆、119消防支队、迪隆餐厅等早已搬迁,徒留改头换面的建筑,如褪色书签标记着过往……
穿过熟悉的美容店门洞,驻足在一号楼前,抬眼望去——千禧年装修时换上的窗户、精心挑选的窗帘,竟奇迹般地保持着原貌!恍惚间,楼下嬉戏的孩童与记忆中儿子的身影重叠——那个我每天在后窗目送上学的小小背影,仿佛仍在晨曦中出发、在暮色里归来。此刻,阳光斜照在斑驳的窗框上,浮动的微尘沉淀着二十年的光阴!
小区里,熟悉的老变压器还在,杂草掩盖了小花坛,不知何时榆树种子在此扎根发芽,长成了大树。目光久久流连在这些陈旧的楼宇上,它们沉默着,却仿佛在低语,旧时光里的点点滴滴在眼前不住地流淌——
与统建楼的缘分始于1987年。刚从苏北农村来到这座陌生小城的我,心中满是不安!
那年,父亲在马路对面的安全处工地务工,还记得在食堂西面的大榆树下,搭着的两间简陋工棚,那是我们最初的家!哥哥先一步住在了这里,正为高考冲刺。来到小城的第二天,父亲带我拜访了住在统建楼的叔叔,其大女儿与我哥同龄,同班备考。明亮的楼房,对习惯了苏北农村土屋、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我而言,简直是新世界——那份整洁、那份“高耸”,在心中激起了巨大的震撼波,“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
光阴流转。1990年我从地区师范毕业,走进阿山制药厂,有了攒钱买房的梦想。1993年年底,64000元,我拥有了梦想中的家。那栋楼,在统建楼片区最亮眼,紫色外墙,米黄色门窗,散发着崭新的气息。它南北走向,两个单元,隐在环保局和中国银行背后,仅隔一条通往林业处的巷子,便是地区二中(内含实验小学)的院子,是名副其实的学区房;加之,中心市场近在咫尺,生活便利无可挑剔。
在这个温馨的巢穴,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新婚的喜悦与初为人父的感动。
清晨邻里的问候、傍晚全家散步的温馨,孩子们在楼前空地的欢笑,在以往漫长的日月里构成了最朴实的画面。直到2004年春,因工作调整,我们举家迁往乌鲁木齐。
很长一段时间,房子始终空置,因为我固执地以为——它仍是随时可以归来的港湾!
如今,每次故地重游,穿过门洞,走进院落,站在15号楼前,习惯性仰望那扇曾属于我的窗——窗框和玻璃刻着岁月风霜,窗帘也褪去了当初的鲜亮……那一刻,亲切与不舍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柴米油盐、欢声笑语的生活片段,如同老电影般在眼前清晰放映。阵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老车库还在,偶有从楼栋里进出的人,他们肯定不知道站在院子里的这个人,也曾在这楼道里上上下下、早出晚归。
四十余载的风霜雨雪,让这里大部分的楼房显出疲态与破败。锈蚀的管道、堵塞的下水困扰着留守的老住户,拆迁的传闻年复一年。但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永远封存着生命中最珍贵的片段——奋斗的起点、爱情的见证、成长的足迹。
是的,这片在旁人眼中的老旧小区,于我却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原乡!未来,无论它以何种面貌存在,这份沉甸甸的情,都将如窖藏老酒,在心底愈久弥醇; 无论我的脚步丈量过多么遥远的土地,灵魂深处总在回望统建楼那扇熟悉的窗——那是根之所在,是岁月长河里,我永恒的眷恋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