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牧场
◎任茂谷
神奇的阿勒泰,突然冒出一位笔名“小七”的散文作者,听说,她还拥有一座牧场,像一个谜!小七原本是阿勒泰市文物局的管理员,她在整理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担心那些散落在草原上的生活物件难以保存下来。如果不抓紧收集,很多东西会永远消失,那该多么遗憾呀!她经常推着老旧的架子车,行走于牧场和村落,沉浸于草原的记忆中,探寻从前的慢时光。老物件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她开始着手给这些宝贝建一个“家”。
神奇的阿勒泰,突然冒出一位笔名“小七”的散文作者,听说,她还拥有一座牧场,像一个谜!我带着好奇去寻访她。
那天上午从阿勒泰市出发,路不远,据说有15公里。汽车在国道上行驶不多久,便转向一个叫“库布东”的牧业村。在我的固有认知里,牧场应该有舒缓起伏的山包、绵延不绝的草地、散布的牛羊马驼,还有飘出茶香的洁白毡房。陌生人到访时,高大威猛的牧羊犬会跑出来,瓮声叫着拦在路口。
小七的牧场是什么样呢?我正猜想时,汽车已拐进一条尚未硬化的泥土巷道,停在了一座石砌围墙的院门口。两扇有些年头的原色木门对开着,我迈步进去。没有狗出现,我提防着瞅了半天,只见房檐下的台阶上,一只黑白花猫伸着懒腰翻了两个滚,抬头“喵”了一声。
确定没有狗,我才放心环顾四周。院子不小,约有五亩,有开阔感,一圈木栅栏弯曲着分出软硬两部分地面。北边栅栏外是石片铺成的硬化地面,上面坐北朝南建有两栋房子。一栋是带檐的砖土房;一栋在高台阶上,外墙用青色石片平堆垒起,像座堡垒。南边栅栏内靠近大门的地方,是一片没有修整的空地,泥土裸露,长着稀稀拉拉的草。里面站着一只白毛羊驼,伸着小脑袋,睁着一双溜圆的大眼睛,闪动着长长的睫毛似是在观察。往西,是一栋圆木穹顶六角房;再往西是一片自然杂乱的花圃和菜地,种着菊葵之类的常见花卉,没有精心修整,有种不经雕琢的自然美。菜有茄子、辣子、西红柿,还有几畦芹菜、韭菜和小白菜。靠南墙是一栋圆木汗蒸房,东南角还有栋平房,用来存放柴草、杂物等。
硬地与软地的分界,除了栅栏,还有并排生长的六棵杨树,粗壮笔直的树干,顶着连在一起的树冠。树荫下有一钢板工作台,台角卡着一部手摇台钳。有人正弯腰加工一件铁器,听到动静,直起身向我们走来,她就是小七。晌午阳光斜照着她,面如满月、发若堆云,在脑后挽成一个松散的髻。她穿一套浅灰色运动服,脖子上围一条碎花防尘飞巾,手戴帆布手套,拿着一把正在加工的铁铲子。一番介绍寒暄后,我们被让到工作台前的座椅上,围坐着喝茶。我看见第一栋平房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原色的木板,上面烫出几个字:“解忧牧场文创基地”。
一壶茶喝完,小七带我们参观。她说,除了六棵大树和挂牌子的那栋房,院子里其他的一切,都是她亲手一点点建成的。十几年间,她在这个院子里手拿榔头铁锨,和泥砸石,垒砌房屋,乐在其中。
看完院子,我们走向那座青石堡垒。里面很大,分好几间。每个房间,地上摆的、墙上挂的,都是哈萨克族牧民曾经用过的老物件。木制的、毛制的、皮制的、石制的、刺绣的……分生活、生产、运输等类别,并登记成册,大概有上万件。这都是她搜集来的,还只是小部分,大部分则存放在阿勒泰市文物局的库房里。
我惊叹起来——从未见过如此丰富的草原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繁,震撼人心!其中,有很多罕见之物。比如:一条五丈长的牛皮套马索,无法想象,它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位大力士;一个烫有107处痕迹的摇篮,包浆油亮。哈萨克族的习俗,婴儿放在摇篮里,长满周岁,在篮边上留一处烫痕。也就是说,这个摇篮见证过107个草原儿女的成长。这是怎样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摇篮经历了多少代人的传承?还有用羊皮包裹石头做的秤砣、毛绳编的用具、精美的手工刺绣……无不让人浮想联翩。
我屏声静气,感受着这些物件里储存的漫长时光,盘桓好久才从里面走出来。再看院子里高大的木制车轮、旧马鞍、马拉雪橇、马褡子、捣酥油的马皮袋子、木头做的铲雪工具等,刚进来时,没有太注意,以为是丢弃不用的废物,原来也属于小七的收集,于是,我感觉到了它们的价值。小七说自己不会开车,这些都是她推着一辆胶皮轱辘木架子车,穿行于周边牧场,到一家家牧民的毡房或屋舍里收集来的。
回到白杨树下,喝着茶,我们慢慢听她讲这里的故事。她指着一个喂马槽说,一次在某户人家的篱笆墙边看到它,来回走了两圈,认定是个老物件,估计有七八十年,或者更久远。屋里走出一位老人,隔着栅栏说,那是他外祖父年轻时,在深山里捡到的、被雷劈倒的红松木,后用刀子、斧头掏了十几天才做成。换了马槽后,本想当柴火,可它硬得像石头,实在劈不动,便扔在墙边好多年了。她花一百元买下了这个马槽子,用旧毡子包着往回扛。红松太沉,恰巧一群羊潮水般涌过来,她抱着马槽子摔倒在闹哄哄的羊群里。跌跌撞撞,爬来爬去,灰头土脸,才把这个被雷劈过、刀砍过、很多马吃过草料的马槽子弄回家。
小七原本是阿勒泰市文物局的管理员,负责收集整理非遗档案。她在整理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担心那些散落在草原上的生活物件难以保存下来。如果不抓紧收集,很多东西会永远消失,那该多么遗憾呀!
16年前,单位派她到阿苇滩镇库布东村做帮扶工作。她在附近的村子和牧场,见到了不少老物件,一有时间就去收集,两年下来收获颇丰——越收越多,越感到有意义。两年工作期满,她不愿离开,干脆申请常驻。领导被她对草原文物的痴情打动,同意了。于是,她租下这个大院子,安心住了下来。虽然离城市很近,但她却过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
她经常推着老旧的架子车,行走于牧场和村落,沉浸于草原的记忆中,探寻从前的慢时光。老物件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她开始着手给这些宝贝建一个“家”。捡拾来砖头、石块、圆木、椽子,她设计了这座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外墙全部用青色石片垒筑,高5米、长17米、宽10米。一片青石厚约5厘米、宽20~30厘米,100片垒在一起才到屋顶。垒成这样一栋大房子,需要多少个100的总和呢?挑选每一片青石,从运回、垒上去,直到完工,都靠她的一双手。建这座博物馆,她用了5年。
这座“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被阿勒泰市政府认定为游牧非遗民间民俗博物馆。借助“解忧牧场”的文化效应,库布东村设立了解忧集市、打造了乡居民宿,让哈萨克族牧民增收致富。
小七本名周智慧,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在布尔津有舒适的家。但自2010年,她决定留在库布东村后,便开始了深居简出的生活。白天行走于草原,或者在院子里劳作。天黑之后,在寂静的夜晚,她洗去身上的尘土,包扎好劳作留下的伤口,便开始坐在电脑桌前,将一天发生的故事写成散文。
院子里的羊驼叫“糖糖”,是小七从一位牧民手里买来的。深夜里,小七写作,糖糖拱门钻进来,卧在她脚边,或盯着电脑屏幕,看那上面从一片空白到写满文字。《遇见阿勒泰》《从前啊,有一只猫小宝》《我的小羊驼蜜糖》这些散文集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写出来的。2020年,小七获得中国散文年会年度“精锐奖”,2021年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24年获得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
小七的名字是一位哈萨克族邻居老妈妈给她起的,阿瑟穆·小七,意思是内心善良。那次寻访,我见到了小七和她那座叫“解忧牧场”的大院子,也知道,她心里装着更广阔的牧场!
(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