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之美:吉林作家对阿勒泰的文学表达
——读文化援疆作品集《阿勒泰的果实》阿勒泰,这里有山野的风、狂野的梦,有极光的星空,还有黄金在闪动!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是祖国雄鸡版图上最绚丽的尾羽。阿勒泰之行,不仅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洗礼,更是吉林作家通过细腻、真挚的笔触,感知那蜿蜒、静谧的哈巴河,巍峨雪山和无垠草原,感受童话世界般的白桦林、圣洁壮阔的阿尔泰山脉,描绘了一幅幅灵动的自然风光画卷,并以独特视角反映了阿勒泰风土人情、戍边情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杜波
阿勒泰,这里有山野的风、狂野的梦,有极光的星空,还有黄金在闪动!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是祖国雄鸡版图上最绚丽的尾羽。2023年9月,吉林省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优秀作家赴阿勒泰开展“名家写新疆”文学创作活动,现以此为蓝本的《阿勒泰的果实》(时代文艺出版社)与读者见面了,这部文集由10位作家的20篇作品、26万字的4种体裁凝结而成。
阿勒泰之行,不仅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洗礼,更是吉林作家通过细腻、真挚的笔触,感知那蜿蜒、静谧的哈巴河,巍峨雪山和无垠草原,感受童话世界般的白桦林、圣洁壮阔的阿尔泰山脉,描绘了一幅幅灵动的自然风光画卷,并以独特视角反映了阿勒泰风土人情、戍边情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散文:跨足山水,感知边疆人间
以边疆视角讲述家国故事,讲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是李春良《白雪歌》的底色,其内涵有多种显性和潜在的意义。从出塞与戍边过往以及当下、古代边疆的历史文化,到阿勒泰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之地——笔下有岑参数次从军边塞串联起的历史,有人类滑雪历史源起这片山河雪境,有全国冠军单兆鉴的故事;还有女大学生加德热拉·哈布力被称作“航母姑娘”的成长历程,她用行动诠释了初心与使命。的确,从历史到当代,总有一代人站立成中国最美的样子,文本不仅传达了宝贵的人生价值,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感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精神风貌与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龚保华的《我在可可托海寻海》中并没有海,但我们发现从三号矿脉到阿依果孜矿洞,再到地质陈列馆、可可苏里……作者一气呵成了“一片海洋”,如随智者穿行在风物与风景、传说与现实、历史与文化之间,无处不感到步履的深远、思想的凝重和笔力的雄健。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心中便会生出某种壮美与敬意。如此书写新时代美好风物,就应该像作者一样,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领读者感受祖国的不同区域所展现的新气象,展现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绘就更多精彩斑斓的地域画卷。
书名《阿勒泰的果实》也是这篇文章的名字,赵连伟通过地域特产大果沙棘、向日葵、黑加仑、黑果枸杞等物产,感受到一个被雪山环抱、草原广袤的地方,朴实的人民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托起了村民“甜蜜”的致富梦。这不仅是一场对自然的收获,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正如文中所言“新疆之行见识了如此之多的阿勒泰果实,它们属于治愈系,每一种果实都有热烈、明媚、香甜、多汁的性情,有如这条静谧、旷达的额尔齐斯河,更如辛勤淳朴、能歌善舞的阿勒泰人,无处不散发着活力!”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在赵东海的散文《新疆三叠》中,植入了三个具有浓烈热度和醇厚温度的故事。“戈壁之书”作者侧面叙述了从“白山松水”到“金山银水”的王帝与袁向江两位主角,是怎样做到“万里援疆践初心、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独有情怀。“解忧牧场”是由女作家小七打造的游牧风情院落,这里不仅是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创作基地,还收藏了百多年前的游牧风物。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传统游牧古法草木灰皂的制作,感受当地最淳朴的民风。这里不仅是爱心动物收容站,还是治愈心灵、放飞灵魂的牧场。在最后一个故事里,我们也看见“那仁牧场”的志愿者小梦丹的那份“生逢盛世,重任在肩”的青春担当!
杨树的《阿勒泰纪行》、文欢的《白哈巴村的白马》、杨逸的《走过阿勒泰》、李谦的《大雪突至》、于德北的《阿勒泰,我放牧自己的情思》……作家透过眼睛去描述世界,从不同视角来感受平凡却不同的生活,其中感人的故事都是亮点,也震撼人心,更让阿勒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走进了大众视野,也让文字中关于遥远边地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触。那些朴素而优美的文字,变成了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那些明净、纯粹的生命力透过影像画面跃然而出的清丽感,唤醒生命的存在,让阿勒泰留给了吉林作家一生的铭刻!
诗歌:让心灵在阿勒泰土地上沉醉
一次惊艳的邂逅造就诗的情愫永远流芳!
杨树的《记住阿勒泰》中,那些情愫悄无声息地融在了诗行里。在温情书写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义,人性中最质朴、纯真的那份感情被激活,在几个章节中的自然之美,美在随意,也美在治愈。比如在《记住阿勒泰》所表达的“在中哈边境的地域里看望一个哨所/或看望那些守边戍边的人们/总有一些潮湿的感动被风吹干……”这些带有明显自白色彩的诗句,像是诗歌宣言,也是生命宣言。作者切入的多个视角,是带着体温、体察和记忆深度的,他的诗经过语言转述,仍然保持着一种呼吸与温度的力量。
朴树曾唱过一首《白桦林》,今又读到文欢的《白桦林》。
我们在这组诗中见证了沉积无数个体与整体精神场域的意象,比如“河水声,树叶的沙沙声/掩盖着我们的心跳声/白哈巴村是静谧的边防村/树下伫立的白马/却眼神警惕/时刻望向/远处的山冈……”诗中不断对不同空间的“矿坑、石人、雪、星空、河流”赋予察微、遥想、摹形、重建、凝神,也可能源于尼采的那一句:“我们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是的,你要读懂《白桦林》,就要去白桦林中奔跑、跌倒,像受伤后再愈合……
于德北的《阿勒泰抒情十四行》中,亦让人惊喜,丰富的意象、宏深的意境以及浅近而富有张力的语句,书写了阿勒泰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思。在他的笔下,所有技巧都是为了生命体验的精准表达,将现代诗人的情思、自然意象及所铭刻的传统文化印记有机融合,展现出阿勒泰的独特魅力。“你听见我无声的心跳/苍茫的背影在幕布上缓缓展开”“让我如何赞美你的孤独?又如何扯去我这爱慕者心头的幕布!”这些语句有着明显的自然底色、艺术探索和精神向度的创作初衷及艺术情怀。
小说、童话:守望中华信仰与认知世界的方式
万里奔赴,点亮边疆教育星光。杨逸的《大雪纷飞》讲述的是吉林教师李江河因援疆而串起的故事……小说细致入微,刻画了黄闰月、李江河父亲、海拉提与其爷爷等人物,在这次援疆助教经历中,诠释了一位父亲的格局,见证了李江河对学生们的爱,尤其是在劝导学生海拉提的描写中,见到了人性与立德树人的伟大,他用那种润物无声的爱滋润着孩子们,他用爱呵护着援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而责任与担当让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尤其是作者在火车站送别的情景见证了爱与被爱,那句“她一个人走了十二里地,迎着风雪独自穿过三十多年的光阴,去寻找他的儿子大河”令人潸然泪下!或许,援疆工作没有终点,那里还有无数个李江河,他们的故事也时刻激励着故乡人,更是新时代吉林人的风貌与实干精神的再现。
李谦的《阿尔泰山的召唤》是一曲弘扬野保精神、弘扬阿勒泰自然生态之魂的故事。在李谦笔下,我发现充满艰辛的野保生活是一种我们未曾了解过的远方。穆尔扎牧羊的故事连接的一个个符号、文本,蕴含着属于李谦感悟而出的、质朴又深刻的生命哲学,还有对人与自然生态的表达,这些体现在保护动物的行动上,歌颂了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守护阿勒泰,换来如今万千“高原精灵”像风儿一样自由自在奔跑的良好生态环境,展现出一代野保人对阿勒泰持续而强烈的关切,显现出一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精神,用无声无形的爱意守望这片土地。
这个世界,即使被成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童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窦晶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在于儿童在“艰难”“好奇”的成长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小石人的彩虹心》《大草原上的小兰花》《雪人的冰雪乐园》三篇童话故事,都与阿勒泰自然风物相关,作者利用主角的历程来看世界、知世界、懂世界,利用其经历来表现儿童文学特点,即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朴素性,其科普意义表现为知识性、科学性、生命性、趣味性、教育性与自然生态性和正能量的价值观。的确,她用儿童文学的眼睛点亮了世界,也点亮了心灵,更建构了一个蕴含纯粹儿童信仰的文学世界。
《阿勒泰的果实》的出版,不仅是吉林省作家文化援疆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再出发、以文“润”心共筑“团结桥”,践行“文化援疆”的真切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