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绚丽绽放!
——“户儿家”人杨自治的翻译情结达柯
◎知道杨自治,比较早——那时,他在地委办公室翻译科。真正打交道,是我调至地区民宗委工作后,因为他是从民宗委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休的,每逢节假日单位都要看望慰问,加上他还有特殊身份——地区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长期以来,阿勒泰地区始终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大批像杨自治这样的模范典型,使得民族团结的宝贵财富得到继承和发展,工作成绩受到高度赞誉,工作经验在全疆乃至全国推广。2015年9月16日,国家民委正式授予阿勒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荣誉称号。多元一体、相互嵌入的民族分布格局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共同进步。杨自治就是从多民族聚居的基层成长起来的汉族领导干部,他用精湛的哈萨克语水平、浅显易懂的百姓语言,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
少小离家
1946年1月,杨自治出生在当时承化县克兰河下游一个叫赫孜勒塔斯的地方(现阿勒泰市红墩镇),是当地杨姓“户儿家”的第五代男孩。我觉得,“户儿家”其实就是柳青、路遥小说中描写的“户家”,属陕甘一带方言,因发音迥异,“户儿家”便成了当地人对早期生活在红墩片区的40户汉族居民特有的称呼。这些乡邻主要是1860年以后来自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农民,一百多年来,“户儿家”从最早的40户发展为现在的两千多人的大家庭,各族干部与群众交友结亲、相互扶持、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户儿家”文化,让这里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典型缩影。
由于这样的成长环境,杨自治自幼表现出学习语言的天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还没有像样的学校,他便跟着哈萨克族小朋友学习简单对话,语言交流可谓得心应手。其实,第五代以前的“户儿家”孩子都会说哈萨克语,有的还熟练掌握了哈萨克文字。杨自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哈萨克成语、谚语、俗语都是信手拈来,其文字表达更是炉火纯青。
几十年来,我自己也与许多“户儿家”子女结下了深厚情谊。我自小学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对于哈萨克语的表达有时还不如“户儿家”子女顺畅。印象最深的是,红墩有个姓井的大伯参加了阿肯弹唱会,赢得热烈掌声!
1961年8月,杨自治已是一名英俊少年。那年,专区(现阿勒泰地区,当时被称为“阿勒泰专区”)邮电局要在红墩邮电所安排一名职工负责电话接线——当时,汗德尕特、切尔克齐等公社与外地的电话都要经红墩邮电所转换,专区邮电局想找既懂汉语又晓哈萨克语的人。消息灵通的人推荐了在家度暑期的杨自治,经家人同意开始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从此,这个懵懵懂懂的“户儿家”少年开始了新的人生。
茁壮成长
在邮电局“打工”期间,领导对这个喜欢穿粗布衫的农村少年很上心,安排专人对其精细辅导。第一次进会场,杨自治看见主席台上有位专门把领导讲话转换成哈萨克语的工作人员,他羡慕极了!“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少年顷刻在心里立下宏愿。
1963年7月,阿勒泰地委研究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要求先在专区和县进行试点。8月,地委决定在红墩公社两个生产队进行试点,9月27日决定在全公社推广;12月4日,地委组成专区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进驻红墩公社开展专项试点工作。
工作团下辖若干工作组开展工作,现实问题是急需翻译人员。邮电局领导找到杨自治,告诉他,社教工作团点名让他回红墩公社。这下,杨自治慌了——虽然打心眼里想当翻译,但这机遇也来得太突然了!“从无专科学习经历,怎么能干好工作?”但在那个年代,“赶鸭子上架”是常有的事。杨自治准时按要求去工作团报到,时任地委宣传部部长的杨玉荣安排其到红墩公社机关工作组担任翻译。杨自治克服重重困难,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圆满完成了各项交办工作。
1965年7月,第一期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结束。8月,地委组织部通知杨自治赴专区商业局负责翻译工作。“对于一名初中生而言,要到商业系统工作,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杨自治这一待就是12年。从对商业工作一窍不通,到了解商业常识、翻译商业用语、处理商业事务,凭着一股韧劲和出色表现,1974年3月,杨自治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深得好评。
不断超越
1977年2月,31岁的杨自治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地委组织部决定调他到地委办公室担任翻译,可他心中依旧没有底!当时,地委分管组织、干部工作的副书记鲁连禄找他谈话——我们已经了解过,你可以胜任,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学习提高,只要个人努力……是的,杨自治做到了,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再度送走了十个春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恰似和煦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生事物、新鲜故事、新的思想、新型词汇时刻出现在杨自治的案头,如何将党的声音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干部群众,成了他经常挂在口头、记在心头的大事!在翻译科,他接触的人和事多、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多、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他与四任地委书记、两任行署专员共事,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当时,地区所有会议都是同步翻译,各种文件必须有两种文字的版本,时间紧、任务重永远是常态。担任翻译科科长后,杨自治带领科室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当时,像杨自治这样熟练掌握哈萨克语言文字的汉族同志并不多见,这与他一贯的勤奋与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和科室全体干部的努力都受到了肯定。
1985年7月23~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徐惠滋、王恩茂、铁木尔·达瓦买提、贾那布尔等领导的陪同下到阿勒泰视察工作。根据地委办公室的安排,在24日上午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杨自治用娴熟的哈萨克语翻译了胡耀邦的重要讲话,令他至今引以为傲——给中央主要领导当即席翻译,在阿勒泰翻译工作史上还是头一回。
彩霞满天
1986年1月,杨自治被任命为地委保密委专职副主任,继任翻译科科长。
1990年10月,杨自治先后任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任期内,他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团结爱国宗教人士,积极探索符合阿勒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工作方法,为促进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杨自治发挥自己处理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的长处,始终坚持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民族政策教育,坚持和督促各民族干部相互学习语言,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的工作方法,赢得各界赞誉。1996年5月,杨自治被地委、行署授予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00年5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06年8月光荣退休。
退休后的杨自治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其老伴恽芝英也是一名党员,哈萨克语说得非常顺溜。老两口在家习惯用哈萨克语交流,早餐基本上是固定模式——奶茶、馕、酥油,生活虽然简单,但烟火气十足,温情惬意!桑榆虽晚,彩霞满天,我打心眼里祝福两位老人健康、长寿。
从懵懂少年到如今安享晚年,杨自治一步一个脚印,为阿勒泰民族团结大家庭增添了一抹色彩,他的故事只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相互进步的一个缩影。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