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改革十年路 荒原沃野谱新篇——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探寻农垦改革发展的“边疆路径”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王景鸿 特约记者 庄晓颇 通讯员 周纪松
初冬的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地区一农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玉米烘干厂里机械轰鸣、工人们正有序作业;和谐苑小区的文化广场上,职工们或翻阅科普书籍、或唱歌跳舞、或打牌下棋……

这是地区一农场驱动农垦破浪前行,围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安排部署,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助推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福海县一农场成立于1956年,是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国营农牧场之一。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统一安排部署,顺应农垦改革发展要求,2022年5月,福海县一农场改组为阿勒泰地区一农场有限责任公司。
十年来,地区一农场以改革为刃破局,以产业为基兴场,以民生为根惠民,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从“国营农场”到“现代化企业”的转型诗篇,让荒原变沃野,让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努力实现“产业兴、职工富、场区美、人和谐”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农垦改革之路。
体制革新破困局 资源盘活焕生机
土地是农垦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
“以前,土地底数不清、基础条件差、发包价格乱,干多干少差别不大。如今,全是成片高标准条田地,承包费、水费都有优惠,种植农作物有农业专家全程指导,职工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收入也年年攀升。”谈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地区一农场职工宋林的话道出了关键所在。
2018年9月17日,农场顺利完成土地确权,拿到了阿勒泰地区首本国有农牧场土地使用权证书。
2021年起,农场直面“体制僵化、活力不足”沉疴,将土地管理作为改革的“牛鼻子”,率先打响资源盘活攻坚战。通过组建专班清查国有资产、张榜公示厘清土地权属,农场依法追回流失资源,规范完善土地租赁竞标机制,历史性地改变了土地经营“小、散、乱”的局面,实现了土地治理由小到大、由散到整、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规模化集约化高产化大基地、大幅提高单产和亩均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把职工身份田统一增至30亩,年租金降至每亩20元,优先保障职工利益;再将连片好地公开竞价发包,让土地效益最大化。”地区一农场党委书记汪义林介绍说,这一举措既稳住了职工“钱袋子”,又激活了国有资产。
数据显示,农场土地发包面积从7万亩增至12万余亩,年收入从2020年的7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5500万元,增长超7倍。
2022年,农场完成企业化改制,正式挂牌为国有投资公司,彻底剥离社会职能,轻装上阵闯市场。从“按计划生产”到“向市场要效益”的转变,让农场决策更灵活、服务更精准。
如今,“六个一”工程(选好地、好品种、好种植户、好农机手、好技术团队、实现好收入)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金钥匙”。仅2025年,2.5万亩合作种植小麦就让25户职工户均增收超2万元。
产业升级强根基 多元发展结硕果
地区一农场位于北纬47度高纬度种植带,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可耕种土地18万亩,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水资源丰富,20余处近5万亩水库坑塘遍布全境,是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十年,地区一农场彻底告别“单一庄稼地”的旧貌,构建起“123456”发展思路,实施“三三三”发展战略,以大农业为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补齐短板、做强长板,做强一产、做优二产、激活三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黑小麦、板栗南瓜、盐湖鱼、额河螯虾、沙枣蜜等一批带有“农场”标识的名特优产品应运而生。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引下,地区一农场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合作建立技术团队,引入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暗管排盐等现代技术,让小麦亩产从过去的三四百公斤突破至670公斤,玉米亩产稳定在1.5吨以上。

职工瓦里汗·塔斯恒是产业升级的受益者。在农场“五农模式”(联农、带农、惠农、保农、服农)培育下,他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双料”技术能手,年收入增长三倍。
“公司给籽种、送技术,各族兄弟手把手教,现在我不仅能种好自家地,还能指导别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瓦里汗的笑容里满是丰收带来的喜悦。
产业链延伸让价值倍增。总投资3000万元年处理5万吨玉米的烘干厂,当年投产就解决了周边“卖粮难”问题。职工李江山152亩玉米卖了好价钱,拿到粮款时连说“踏实”;5万多亩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年产水产品500吨,冷链加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红色农垦文旅小镇串联起场史馆、农耕园、农机博物馆,年接待游客3000人次,带动特色商品销售超10万元,“农业+旅游”的融合效应持续释放。2025年9月,阿勒泰农业服务、渔业、畜牧发展三家公司同时挂牌成立,为今后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生改善暖人心 宜居宜业新家园
“住了半辈子土坯房,现在搬进80平方米的楼房,冬天有集中供热,出门就是花园,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马子彬擦着新居的玻璃窗,笑容格外灿烂。

十年间,农场累计投入1.2亿元推进棚户区改造,265户职工家庭告别低矮危房,住进崭新楼房。
民生投入不止于住房。投入500万元新建的现代化锅炉房驱散了边疆严寒;投入100万元打造的小区绿化点让400余位居民推窗见绿;投入1200万元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洁净水;3500万元低息贷款、144万元农资让利、123万元各类补贴,为职工创业减负赋能。
文化惠民让幸福感倍增。地区一农场编纂《一农场志》,编排音诗画《农场,我心爱的家园》,场史馆里的老爬犁诉说着团结往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中秋送月饼、古尔邦节分馓子,价值近百万元的节日慰问品,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在房前屋后流淌。
团结铸魂传薪火 同心共筑新征程
88岁的老职工王公民回忆道:“创业时各族职工挤在一块儿取暖,干粮分着吃,重活抢着干,大家不分你我,和一家人一样。”如今,少数民族职工向汉族“老把式”请教种植技术的场景,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这份团结基因在改革中愈发深厚。地区一农场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融入日常,通过红色教育、技能培训、合作种植,让各族职工在共同奋斗中加深情谊。从1960年风雪迁徙中用血肉之躯开辟道路的各族先辈,到如今携手种粮、共同致富的职工伙伴,“我们筑起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牢不可破的团结之墙”成为农场人的共识。
十年改革路,一曲奋进歌。从体制僵化到活力迸发,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从小富即安到富裕安康,地区一农场的十年蝶变,是全国农垦改革的生动缩影。站在新起点,这座边疆农场将继续以改革为笔、以团结为墨,在沃野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