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湖北夫妻的“武汉一口香”,让阿勒泰成了故乡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楠
一个城市的苏醒,从一份有滋有味的早餐开始。早上六点,阿勒泰市被冬日的寒冷笼罩,百姓还在酣睡,街头巷尾的早餐店,却已陆续腾起第一缕烟火气。
早上八九点,食客陆续走进“武汉一口香”包子铺,从大厨手中接过一碗醇香奶茶,包子在高温催化下逐渐膨胀,飘出迷人香气。

蒸汽氤氲、人声暖融。21年来,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温暖着三代人的清晨,也见证着平凡日子里最朴素的“真”。
一味暖了三代人
11月14日,55岁的杨加民牵着小孙女又一次走进“武汉一口香”。21年前,她就是这样牵着刚上小学的女儿,每周几次光顾,把这里当作解决早午餐的“老地方”。
“年轻时工作忙,经常没时间做饭,总想着在外面吃也要让女儿吃得营养健康,选来选去,还是这一口最合心意。”杨加民的目光落在正小口咬包子的孙女身上,“包子的味道没变过,食材放心又新鲜,现在带孙女来吃,和当年带她妈妈时一样安心。”
蒸笼升腾的雾气中,48岁的店主李铁军与妻子蒋红霞正将刚出笼的包子依次端上客人们的餐桌。2004年,这对湖北荆州夫妇带着小笼包手艺和一口蒸锅,在阿勒泰市开了这家早餐店。

来阿勒泰之前,他们曾在乌鲁木齐开店,但“那边湖北老乡多,竞争大”,而阿勒泰湖北特色小吃少,他们看到了挣钱的机会。
李铁军回忆道:“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意一直不见起色,我们只能‘慢慢熬’。”几年过去,靠着食材新鲜、口味地道和一份执着的坚守,小店渐渐在街坊邻里中“熬”出了名气。
炊烟里的坚守
执着的坚守,体现在二十年如一日的作息里。
“夏天凌晨4点、冬天5点半就得到店,我们全年无休,隔两三年才会抽出身,给自己放几天假,回老家荆州看看。”每天到店后,和面、磨豆浆、调馅料是雷打不动的流程,馅料每天先准备10公斤左右,“食材要是不够了,店对面就是农贸市场,采购一趟来回不到10分钟。”蒋红霞说。

21年过去,小店攒下了大批“跨代”回头客。83岁的马长莲从店铺刚搬迁到现址就开始光顾;曾经的学生食客,如今已成家立业,依然会从南区绕路来寻童年味道;上学日的早晨,一批批赶着上学的孩子们会冲进店里。
“我这大多是熟面孔,好多人从小学吃到结婚生子,现在又带着娃来吃。”李铁军笑着说,“有熟客忘记付钱,第二天特意赶来补上,我们都忘记他吃了啥,人家还记得。”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时光流转,夫妻俩在这里交到了知心朋友和好邻居,邻边商户们也常与他们交换食物,你吃我的包子,我尝你的凉皮,他送我手工馒头,我递他刚下的馄饨,逢年过节互道问候,日子过得暖融融。

如今,他们已在阿勒泰买了房,全家人的户口都迁了过来,大女儿已经工作,小女儿正在上初中。“生活和工作都在这,一切都习惯了,也离不开了。”李铁军说。
21年的坚守,难免有疲惫的时刻。“有时真想关了店好好休息休息,但第二天闹钟一响,还是会准时爬起来继续干!”李铁军坦言,他计划再干十几年,等到有天身体不行了、老了,希望能有晚辈来接手这个店。
对于传承,他有着朴素的坚持:“接手的人不能偷奸耍滑,要坚守质量、口味,现在这么多顾客认可我们,肯定要保持原来的味道,这是小店的根……”
当问及“明年有什么打算或希望?”李铁军的回复淡然又笃定:“没啥,就像现在这样最好了。”妻子蒋红霞在一旁轻声补充:“忙忙碌碌,平平淡淡,日子就这样过,踏实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