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好一盏灯到聚起一束光——记阿勒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哈迪·夏力甫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马海娜·马格尔
“哈迪哥,我家忽然停电了”“哈迪,家里的电暖器不热了,来看看吧”……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周末假日,在富蕴县,“点亮哥”哈迪·夏力甫一年365天“在线”,不管是咨询问事,还是请求帮忙,他总是有求必应。

哈迪·夏力甫与同事向辖区民宿、农家院开展用电安全检查。
“点亮哥”,这个温暖的称呼是乡亲们对他27年电力抢修工作的认可。
这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富蕴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的客户经理,不仅用双手连接电路,更用爱心搭建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2016年,他发起成立“扶一把”慈善协会,从最初朴素的纸壳捐款箱,到如今成为拥有200多名各族志愿者的公益团队,累计募集善款260余万元,帮助210个家庭渡过难关。为烫伤幼童筹集24万元手术费,向武汉抗疫一线捐款5万元,为蒙古族脊柱侧弯儿童筹款治疗……每一次爱心传递都跨越民族,见证着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情。
“电路修好了灯会亮,人心温暖了灯永不灭。”哈迪·夏力甫总是这样说。2008年,在富蕴县克孜勒希力克乡零下40摄氏度的寒夜里,由于雪量太大,导致牧民巴特尔·木哈麦提家的电路中断,哈迪·夏力甫顶风冒雪徒步两小时紧急抢修。当灯泡重新亮起、羊圈保温系统恢复运行,巴特尔·木哈麦提紧紧握住哈迪·夏力甫冻僵的双手:“感谢您为我们抢修电路,这群羊娃子的命是您给的!”
萨尔托海乡1500户各族群众的出行,曾系于一座岌岌可危的铁索吊桥。桥面木板腐朽,狂风一过,整座桥便如失控的秋千般剧烈晃荡。“每次都得紧攥着铁索,一步一步往前挪,脚下是湍急的河水,看一眼都晕。”回想起来,哈迪·夏力甫的手心直冒汗。然而,即便是暴雨如注的深夜,只要报修电话响起,他总会毫不犹豫地背起20公斤重的工具包,走向那座晃动的桥。当地牧民们早已熟悉了这个身影,他们说:“只要看到哈迪过了桥,希望就来了。”
27年、40万公里行程、3200余次故障处理,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与各族群众建立的深厚情谊。

哈迪·夏力甫开展夜市专项安全用电检查和负荷监测。
哈迪·夏力甫的服务,远不止于紧急抢修。他随身带着一个特殊的记事本,里面工整记录的不是工作数据,而是辖区内需要特别关照的用户情况——“特列吾,双目失明,告知他可免费安装电采暖(善意的谎言),需经常检查线路安全。”“刘爱芳,77岁独居,需代缴电费、代买高血压药”……这些简短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他与各族群众之间超越工作范畴的亲情。
这份用心也体现在政策传达上。哈迪·夏力甫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当起“翻译官”,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各族群众讲解惠民政策,仅“三零三省”一项,一年就为47户家庭省下近5万元。他还耐心教大家用手机缴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点点滴滴的真诚付出,汇成了一句话,在乡亲们口中流传:“电力有问题,那就找哈迪。”这朴素的信任,正是对他工作的最高褒奖。
近十年间,爱的涓流汇成江河——被救助烫伤女童的父亲,将剩余的5000元善款转赠同病房白血病患者,完成爱的接力;协会办公室内,泛黄的捐赠凭证和按满手印的感谢信,记录着260万元善款流动的温暖轨迹。
2025年3月,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扶一把”爱心工作室成立,哈迪·夏力甫的善举从此走向更系统、更规范的道路。揭牌仪式上,望着台下200多名各族志愿者,他哽咽道:“当年我点亮第一盏灯时,没想到光能传得这么远。”

阿勒泰地区召开第十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哈迪·夏力甫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从线路抢修到人心聚拢,从独行到同行,从微光星火到系统化公益,他的路愈走愈宽,那份光也愈点愈亮。哈迪·夏力甫用27年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