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喀纳斯湖畔的“扎拉特”不简单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楠 朱马别克·卡德尔别克 实习记者 马海娜·马格尔 达吾林·达吾列提)
从2016年10户村民集资70万元起步,到如今旅游经营年收入270余万元……
喀纳斯湖畔的“扎拉特”不简单
在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哈纳斯村,当地蒙古族图瓦人守护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生态风光。2016年,在哈纳斯村党支部的牵头下,“布尔津县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打破传统分散经营模式,以党建为舵、村民为基、非遗为魂,从10户村民抱团起步,成长为多民族共参与、多业态共发展的乡村旅游标杆。
“扎拉特”的取名,源自喀纳斯湖畔一种苇科植物,它是非遗乐器“绰尔”(又称“苏尔”,吹奏乐器)的唯一制作原料。8月26日,记者走进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循着乡村旅游发展的脉络,观察党建引领下乡村旅游的蓬勃生机与村民的幸福变迁。
支部牵头破困局:农牧民抱团走出“散户混战”
“以前各家各户开小农家乐、小民宿,客人来了就抢,淡季来了就闲,没品牌、缺客源,大家守着好山好水却难以挣到‘旅游钱’”。合作社创始成员叶儿克巴图回忆起2016年前的日子,满是感慨。彼时的哈纳斯村,虽坐拥喀纳斯景区的区位优势,却因“散户经营、同质竞争、服务松散”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守着好房子却没客源,有的低价揽客却连卫生都难保障;而文化瑰宝乐器绰尔,因制作原料稀缺、工艺复杂、吹奏难度极大,传承面临断层。
2016年,面对村旅游“小散弱”、非遗“藏深闺”的困境,哈纳斯村党支部与本村党员叶儿克巴图率先扛起破局重任。“不能让好风光闲置,更不能让老手艺失传!我们有责任发展家乡旅游业。”村党支部班子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讲政策、算收益、绘蓝图,叶儿克巴图率先拿出自家房屋和积蓄,号召村民们“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最终村民们打消顾虑,10户村民共同凑齐70万元,从此,哈纳斯村旅游告别“散户混战”,迈入“抱团发展”新阶段,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就此成立。
合作社一经成立便将“文旅融合”作为核心发展方向。邀请非遗传承人阿木尔达拉入驻,把绰尔演奏《喀纳斯湖水的波浪》打造成“家访”环节独家体验项目。
今年,该合作社升级改造80间特色客房,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内饰融入图瓦木雕、羊毛毡毯等元素,还原图瓦人生活场景;建设3家餐厅,推出风干肉、奶酒、手抓肉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品味地道草原风味;增加家访项目2个,陈列蒙古族图瓦人狩猎工具、传统服饰,搭配社员现场讲解,游客围坐于毡房内,在悠扬的绰尔乐曲中触摸图瓦文化根脉,非遗从此不再“藏深闺”。
吉林游客陈丽英在看完演出后说:“以前只知道喀纳斯景美,没想到还能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这种体验比单纯看风景更有味。”
创新模式强根基:租金保底解民忧 管家式服务立标准
2022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喀纳斯旅游市场遇冷。为保障村民收入,合作社理事长迟纳尔牵头调整经营模式。主动与村民协商,将“利润分红”转为“房屋租金保底”,由合作社先行垫付村民房屋租金,哪怕经营遇困,也确保村民有稳定收入,彻底打消大家的顾虑。
为提升经营效率,合作社创新推行“管家式服务”。每个院落配备店长、专职管家与保洁员,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价格体系与营销方案——从客房床单一客一换,到餐饮食材当日采购,再到非遗展演定时定量,每一个细节都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了以往散户经营中“恶意抬价、服务缩水”乱象。社员们还带头跑市场、拓渠道——一方面与多家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稳定的团队客源;另一方面入驻携程、途家等线上平台,通过新媒体模式展示合作社特色;同时依托当地非遗升级家访体验,旺季邀请汗德尕乐队驻扎,为游客带来绰尔、呼麦吹奏和马头琴等特色表演,让家访升级为“多元民俗盛宴”。
一系列创新举措下,合作社的客源结构实现了从“季节性零散游客”到“全年稳定客流”的转变,还吸引了不少“候鸟式游客”——上海游客王女士连续10年入住合作社,2025年再次到访时感慨道:“这里的设施与服务一年比一年好,不仅住得舒服、吃得地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也都还在,像回家一样。”
经营旺季时,合作社优先吸纳村民就业。村民或在民宿负责接待,或在餐厅制作美食,或参与非遗展演,多一份工作就多一份收入。数据显示,仅2024年,合作社就带动参与村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2025年,合作社规模持续壮大,员工增至38人,涵盖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党员3名,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多民族齐奋进”的生动局面。
示范引领促共富: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如今的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哈纳斯村的旅游名片,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它不仅让村民富了口袋,更让乡村聚了人气,带旺了全村旅游业。
2024年至今,哈纳斯村19名大学毕业生中有17人选择返乡。较早返乡的马启莲,在合作社做民俗讲解员已11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合作社负责人巴依尔塔的成长更具说服力:“7年前在后厨切菜、配菜,现在做到管理层,合作社帮我在县城买了房,每年分红、奖金都很丰厚。我每年都会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去三亚、丽江甚至泰国看别人的旅游服务,把好的服务理念带回来,用百分百的努力换客人百分百的满意。”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想往外走,现在他们不仅回来参与家乡建设,还带回来很多新想法、新技能,各展所长,为哈纳斯村注入新鲜活力。”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布云齐英克说。
更可喜的是,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哈纳斯村旅游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已有10余户村民效仿合作社模式,自主开办民宿、餐厅、家访点,有的村民借鉴“文旅融合”思路,推出“图瓦民俗手工课”“湖畔骑马”等特色项目;有的依托自家牧场,开发“草原牧家乐”,让游客体验挤牛奶、制作奶疙瘩的乐趣,推动全村旅游从“无序竞争”走向“抱团共赢”,避免了“一家抬价、全村受损”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合作社在党支部引领下,始终坚守“生态优先、文化赋能、规范经营”理念。生态保护上,民宿装修用环保材料,接入景区统一污水处理管网,每周开展院落周边护绿活动,还通过讲解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市场规范上,明确服务价格区间,建立24小时游客反馈机制,游客满意度常年超95%。“咱们靠山吃山,更要护山养山,只有保住生态、守住规范,旅游才能长久做下去。”迟纳尔的话,道出了合作社的发展决心。
从10户村民集资70万元起步,到旅游经营年收入270余万元;从绰尔技艺濒危,到非遗成“吸客王牌”;从年轻人外流到高返乡率,再到全村“抱团共赢”,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非遗赋能、旅游兴村、生态共护”的乡村振兴路,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