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市拉斯特村:农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 “进行曲”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俊秀 实习记者 彭林海)近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小江在阿勒泰地区调研期间,专程走进阿勒泰市拉斯特乡拉斯特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他强调,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民族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迈向更美好生活。殷殷嘱托为拉斯特村注入强劲动力,也让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在农旅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有底气。
拉斯特村地处阿禾公路起点,G331国道与克兰河穿村而过,先天的区位与生态优势,成了乡村蜕变的 “金钥匙”。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锚定“农业+”多元业态,激活山水资源,深挖文化内涵,不仅让村容村貌焕新颜,更让村集体经济节节攀升,今年截至目前村集体收入已达111万元。
2024年建成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是这场蜕变的 “核心驿站”。上下两层18个功能区包罗万象,从健身房到红色影院,从积分超市到特色非遗工坊一应俱全。今年6月30日,阿禾公路正式通车后,这里更成了集便民服务、游客接待、文体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驿站。
走进党群服务中心,随台阶延展的手绘阿禾公路全景导览图格外醒目,209公里沿线的停车区、景点一目了然。村党支部书记加依娜・灭依尔阿木汗笑着说:“我们村临近阿禾公路0公里起点,现在自驾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就想帮大家把行程规划得明明白白。”
若说导览图是 “引路牌”,那非遗工坊便是拉斯特村的 “文化名片”。108种非遗手工艺品静述深厚文化底蕴: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斯兰别克・沙合什展示着毛皮滑雪板的十道工序,从选树皮、挑选毛皮再到板头定型,每一步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天然宝石拼贴的画作,纹理与色彩交织出立体美感;小巧的刺绣包袋、发卡,既有传统韵味又含现代设计,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非遗工坊不只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拉斯特村居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等13个民族,各民族刺绣、手工艺各有特色。非遗手艺人阿丽亚・卡孜木博众家之长,不仅打造特色刺绣店,还带动村里26名妇女共同创业。为支持妇女创业,村“两委”专门从集体经济中拿出资金,购置4台缝纫机,并联合旅行社推出非遗制作体验活动,让古老技艺 “活” 在游客指尖。今年以来,仅刺绣手工艺品销售额就达11万元。
主题邮局更是拉斯特村的 “巧思”—— 作为全国首个边境旅游公路文化主题邮局,这里汇聚300余种文创和特色明信片,配上沿线打卡邮戳,成了游客带走 “阿禾记忆” 的载体。“主题邮局还帮村民代卖手工艺品和农货。你看,这是那仁家的玉米,那是马国仓家的土鸡蛋……”说到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加依娜他们有很多好办法。为了帮助村民把牛羊肉销到疆外,村里还专门购买了真空包装机。
阿禾公路的通车,不仅为村里带来了更多游客,更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村民宋广海家就在公路边,看着日益增多的车流,他率先开起民宿,从 “手机小白”到如今学会线上接单,宋广海的生意越做越红火。“阿禾公路就是老百姓的福音,现在的日子,我们太满意了!” 宋广海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如今,拉斯特村通过“党建+文旅+产业”模式,已发展起5家农家乐、4家民宿、1家马队、2家露营地和1家生态采摘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11078元增至21268元,实现翻倍增长。
“我们会牢记陈小江书记的嘱托,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扛起服务群众的核心责任,带领各族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奏响更响亮的幸福乐章。”加依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