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景区:观鱼台上看湖光 手机屏里知客流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实习记者 塞力克·肯恩斯汗 姚晨)4月21日清晨,喀纳斯景区神仙湾被晨雾笼罩,冰川蓝与翡翠绿交织的粼粼波光在湖面上闪烁。通过原行网购票的游客们走过1068级台阶,于观鱼台上俯瞰湖面蜿蜒如月的神秘曲线。
“平台可购票,公交区间车实时送行,景区还有红橙黄绿四色舒适度提示,来喀纳斯景区旅游越来越高效便捷了。”广州游客陆齐桥感慨道。
今年,喀纳斯景区推出了红橙黄绿四色游览舒适度提示系统。该系统利用景区购票微信公众号、道路沿线高清显示屏、自助售票系统、检票口电子屏、百度地图等多渠道,实时、精准发布景区各区域游览舒适度信息。红色表示游览状态为拥挤;橙色表示游览状态为一般;黄色表示游览状态为较舒适;绿色表示游览状态为舒适。景区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各区域游客流量,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每30分钟更新一次舒适度提示信息,为游客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提供科学依据。
通讯员 通讯员 叶尔多斯·叶尔肯 摄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各大景区提升游客体验的关键途径。喀纳斯景区紧跟时代步伐,以“数智融合”为核心,于2024年初建成“数联、物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智慧景区平台,推动景区管理、服务、安全全面升级。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与智能化应用,景区成功应对了534万人的游客量,高峰期单日接待量突破5万人,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安全、高效、便捷的游览体验,成为阿勒泰地区智慧旅游的示范标杆。
在喀纳斯村,木屋炊烟与白桦林新绿相映成趣。一辆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区间车从游客中心驶出,载着游客穿越尚覆残雪的云杉林,驶向正在融冰的喀纳斯湖码头。
去年以来,喀纳斯景区智慧平台以“一网统管”为目标,构建了覆盖票务、交通、安全、服务等全场景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时调阅购票数据、交通监控、舆情反馈及天气信息,平台实现了全时段动态调度,尤其在“五一”“国庆”等客流高峰及极端天气中,有效保障了景区秩序与游客安全。
景区在五大场景重塑了游览体验。智慧票务系统通过分析季节性客源结构,划分喀纳斯、禾木、白哈巴三地票务库存,联动OTA平台实施弹性供给。2024年“五一”期间,系统动态释放回流票2.3万张,保障单日最高3.2万人次游览需求,游客“跑空”率下降35%,全年有效保障了534万人购票入园需求,让游客的“说走就走”更加从容。智慧交通整合景区各道路视频监控数据,预设在途车辆及车型实时抓取,推送社会车辆类型数量和换算预测人数,有效应对人流车流,减少道路拥堵、入园排队、运力不足等问题,把“堵途”变为“通途”。同时,分区域、分线路、分车型划分运营车辆班组,掌握车辆运行、离线状况,根据人员密度饱和等级和高峰分流疏导指令,科学有序调配和补充点位车辆,减少游客候车时长。喀纳斯、禾木、白哈巴以及观鱼台等区域400余辆区间车在智慧系统升级下,相比以前传统模式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在智慧服务方面,景区开通15个话务坐席,全年处理咨询、投诉、求助超10万次,工单响应效率提升至15分钟内,游客满意度达98%,24小时守护游客的“诗与远方”。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联动交通、气象、公安等部门,实现游客流动与安全预警精准决策。同时,对标《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强化智慧服务、管理、营销三大板块。”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鹏说,“智慧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重构。我们将继续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持续推动喀纳斯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
记者手记:
当千年秘境邂逅数字脉动,喀纳斯正用科技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对话方式。从“凭经验调度”到“用数据决策”,从“传统观光”到“智慧体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喀纳斯景区为阿勒泰地区各景区景点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通过科技赋能,这场智慧化变革不仅守护了阿尔泰山的原始之美,更让每位游客的“诗与远方”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