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王”的新“绿洲”——陈钢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骆驼产业续写传奇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实习记者 王景鸿)大长腿、大眼睛、长睫毛的骆驼,千百年来,作为驮运物资的“沙漠之舟”,是沙漠旅人的忠实好友,是“一带一路”的见证者,足迹遍及贸易、交通和人文交流领域。
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是素有“金山银水”之称的阿勒泰地区,作为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因冬季极寒,骆驼是牧民艰辛转场大军中的运输主力,驮着全部的家当走了一年又一年,却没有驮出更好的生活。但“骆驼王”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陈钢粮的到来,带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牧民走进了致富新“绿洲”。
从南方来了个“傻子”
1983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遗传学专业的陈钢粮,在科研机构做过研究员,下海经过商,已然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一次与海外老同学的聊天中,偶然得知骆驼是个“神奇”的动物:它长时间不喝水,吃盐多却不会患高血压,血糖高却不得糖尿病。老同学还说,驼奶具有辅助治疗疾病的功效……这让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陈钢粮对骆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3年起,陈钢粮花费三年多时间,先后走访考察了20多个骆驼分布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经过深入考察,他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骆驼全身都是宝。既可以生产个性化的产品,也可以综合利用,生产特色产品,最终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达到规模化经营。但,工厂设在哪,他一直苦苦追寻。
没承想,2006年秋天,让他停下寻找脚步的是福海当地牧民马那提·努尔旦别克一家。
马那提对骆驼最熟悉不过了,他努力跟这个南方来的“老板”介绍:“一峰母骆驼怀孕需要13个月左右,生了崽才有奶,一天产奶最多2公斤,5元钱都卖不掉。”
马那提质朴的乡音让陈钢粮心里五味杂陈。看着新鲜驼奶两小时后就会变质,陈钢粮拉着马那提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说:“没事,我有钱,明年我在这里建个厂收驼奶,15元钱一公斤!”
这个浙江人说的是真的吗?临别时,外面的小路泥泞湿滑,马那提全家老少九口人,坚持要把这位客人送到离家很远的公路边。
“要留,你自己留,我走了!”18年前的冬天,在零下40摄氏度的福海县,被陈钢粮“忽悠”一起来投资做驼奶产业的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从繁华的“鱼米之乡”到这种滴水成冰的穷乡僻壤。
“来,尝尝驼奶的味道。”陈钢粮笑眯眯地接过哈萨克族大娘手里的驼奶递给朋友说:“这可是宝贝呀,治百病的。”
但最终,陈钢粮还是没能说服朋友留下来,自己倒是和当地牧民“混”在了一起。
福海县的牧民人人都在打量着这个对骆驼痴迷的浙江男人,“这个浙江人有钱,他是来向我们收购驼奶的。”第一次见到陈钢粮,就对他深信不疑的马那提见人就说,这个浙江人要把驼奶当牛奶一样卖到外面去。
20世纪90年代末,阿勒泰地区的骆驼有20多万峰,当时的骆驼还是牧民转场时重要的搬家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骆驼的作用渐渐削弱。到了2006年,整个阿勒泰地区的骆驼只有3万多峰,福海县也仅存2000多峰。
摆脱贫困,产业为先;脱贫攻坚,创业为首。陈钢粮决定利用当地资源,解决好驼奶保鲜技术问题,让牧民彻底摆脱贫困。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年后,陈钢粮果然来了,他带着所有积蓄来到福海县,成立了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
“骆驼浑身都是宝,发展骆驼产业,不仅能让牧民过上好日子,还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陈钢粮说。
厂子建好,收奶的工作也就开始了。马那提成了陈钢粮忠实的“驼友”,一起挨家挨户收驼奶,按照当时的承诺,15元一公斤。由于当时牧民养的骆驼少,奶量自然也少,收奶员用矿泉水瓶去收集,收一公斤半的奶需要跑30公里路,有时还需要跑上百公里才能收到,收回来的奶也只够做试验用。但15元钱的价格,传遍了牧民圈。
牧民觉得买卖驼奶是天方夜谭,只有陈钢粮知道,让牧民摆脱贫困,实现产业化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
驼奶收回来了,可保鲜技术成了最大的问题。陈钢粮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以为投资2000万元将国内先进的制冷设备买来,和牛奶保鲜技术一样做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从零起步发展骆驼产业,其难度远远超过了陈钢粮的预期。他联手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共同攻关驼奶保鲜技术。起初,他们借鉴牛奶保鲜和果蔬加工技术开展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驼奶的保鲜技术解决不了,就意味着没法远距离运输,无法变为商品。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消灭“难缠”的芽孢杆菌。芽孢杆菌是驼奶中的一种微生物,能在常规环境下大量繁殖并迅速破坏奶质。它们似乎“刀枪不入”——在100摄氏度高温下加热半小时,或是长时间低温冷藏后,依然能够存活。
陈钢粮脑中灵光一闪:“用一张滤网,将芽孢杆菌过滤掉,把活性物质留下来!”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选什么材料做滤膜,用何种工艺设备?又要从头摸索。
跑遍市场,他们找到了一种医用级别的生物滤膜。然后,团队自己设计图纸、制定工艺流程、安装成套设备……
“第103次,试验成功!”陈钢粮说,“我们攻克了驼奶保鲜的世界性难题!”
2010年7月,旺源的液态驼奶宣告研发成功。当世界上第一杯零添加、无防腐、原生态、保质期超过180天的液态驼奶生产出来后,预示着骆驼乳保鲜技术这道世界性难题被完全攻克了,这是中国专利!
独创“三零扶贫模式”
祖祖辈辈用来转场的交通工具能够致富,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牧民们纷纷骑着马和自行车来到工厂售驼奶。
“我到这里来是带牧民脱贫的,我还要解开骆驼身上的秘密。”专注于科研的陈钢粮决定继续探究骆驼的基因之谜。
2012年,陈钢粮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解析工作,双峰驼全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和破译,对骆驼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驼奶保鲜技术问题解决了,骆驼产业发展有了理论依据,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奶源问题。驼奶变成了商品,想养骆驼的牧民越来越多。
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是惊人的,一个独特的扶贫模式在福海县诞生:一是从企业直接拿出钱来借给贫困牧民,不收利息;二是企业向银行担保,让贫困牧民贷款;三是向全国代理商发出倡议,由他们预付货款给牧民。这个创新性的旺源帮扶模式一出,令贫困牧民们欢欣鼓舞。
旺源在国内独创的“三零扶贫模式”(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对于贫困养殖户,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彻底解决了当地贫困牧民发展养驼产业的大难题。
如今,旺源每年为养驼牧民发放奶款3.35亿元,养殖大户年收入最高可达354万元,辐射带动阿勒泰、塔城、昌吉、克拉玛依、乌鲁木齐五地州市23600余户养驼牧民实现致富,有效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2.13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他探索的这条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可持续发展道路,得到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和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认可,被命名为“福海模式”。2021年2月,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持续推动骆驼产业发展,陈钢粮筹划布局了自动化驼乳制品产业园区、骆驼养殖基地、双峰驼研究院等,在全力做好有机驼奶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打通骆驼全产业链,实现从源头到终端完美闭环。同时,加强与政府合作,投资20亿元共同打造集旅游、康养、文化、休闲娱乐、经营消费、投资创业“六位一体”的骆驼小镇和万驼园养殖基地,实现骆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陈钢粮凭借其在骆驼产业科技创新、精准扶贫及推动边疆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贡献,成功入选202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提升骆驼产业附加值,让骆驼产业惠及更多百姓,让‘一带一路’有骆驼资源的国家,都能惠享中国方案,让骆驼产业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经济的‘金色名片’。”面对这份荣誉,陈钢粮表示,旺源集团正加速推进骆驼生物制药研发,在糖尿病、肿瘤辅助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计划未来五年投入上亿元建设骆驼智慧牧场,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旺源是我的,我是旺源的!”如今,在四季牧歌的阿勒泰,靠驼奶增收致富的牧民这样说。
余音回荡,神清气爽。
“必须都是你们的!”陈钢粮带着没有改变的乡音,带领大家走进的新“绿洲”,是迎面而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