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力拉·依曼别克的“绣”美人生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维利)“以绿色棉布为底,自制五彩线为主流绣线……”在富蕴县杜热镇索依勒特村阿克依额克刺绣基地的工坊里,不时传出关于刺绣技艺的交谈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双灵巧的手沿草图在绣布上或勾、或挑、或刺、或缝……渐渐地,一匹奔腾骏马的雏形已在绣布上显现。
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图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库力拉·依曼别克,从事哈萨克族刺绣艺术三十余年,创作了大量具有草原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刺绣作品,并带领2000余名乡村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一心一意坚守刺绣事业
库力拉·依曼别克的母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绣手。受母亲的影响,库力拉·依曼别克从小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小刺绣。
“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坐在毡房外,一针一线绣着,每当做刺绣,我就会想起跟亲人相伴的美好时光,让我对刺绣产生了热爱。”库力拉·依曼别克满怀深情地回忆道。
在路边看到一棵树、一朵花,很快就能在脑海里形成初步构思,用什么颜色的线、什么针法、如何构图……库力拉在绘画和纹样设计上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加之在母亲的指点下刻苦练习,她的刺绣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7年,为减轻家庭负担,库力拉·依曼别克放弃了踏入艺术学院的机会,选择了去服装厂打工,在她看来这是最接近刺绣的路。
“当时虽有万般不舍,但家里孩子多、负担重,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库力拉·依曼别克说。试工时,老板发现她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但对缝纫机、锁边机的使用丝毫不生疏,便留下了她。
“为了更好钻研、提升绣法,我经常向服装厂里的前辈请教,回家后在缝纫机上不停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传统服饰制作、纹样设计、裁剪、缝纫、成衣制作。通过不断学习,渐渐熟练掌握了菱形绣、植绒绣、拼贴绣等技艺。”库力拉·依曼别克自豪地说。
1989年,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库力拉·依曼别克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开办了“阿克依额克”刺绣店,专门制作批发销售哈萨克族刺绣服装。刺绣店的开张不仅解决了她的生活来源,也帮助她了解了社会大众对哈萨克族特色服装的新需求,从而坚定了她做好哈萨克族刺绣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一针一线“绣”出致富前景
随着刺绣店生意越来越好,库力拉·依曼别克经常委托身边的毡绣、布绣手工艺人制作刺绣产品,并毫无保留向她们传授制作技艺,同时回收她们的手工刺绣品,为众多农村妇女提供了一条增收门路。
2011年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库力拉·依曼别克成立了阿克依额克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阿克依额克”民族刺绣商标,并配备了24台刺绣机。至此,10平方米的刺绣店升级成为8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绣工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几十人。
2015年,阿克依额克民族刺绣合作社发展成为富蕴县木拉商贸有限公司,经营项目包括家居用品、民族服装、旅游纪念品。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60人,居家订单式员工218人,其中残疾人员工15人,并累计培养学徒240人。
一根绣花针、一副绷架,让500多名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或在车间刺绣,或“足不出户”刺绣,用双手创造价值,传承哈萨克族刺绣技艺,让哈萨克族刺绣作品走出了乡村、走向了全国。目前,富蕴县木拉商贸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400万元,绣工平均年收入超3万元。
一生一世传承刺绣文化
“大部分参加培训的都是年轻妇女,她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她们每天把牛羊喂完、做好饭菜,提着小包来学习刺绣。”从她们的身上,库力拉·依曼别克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尤其是看到她们穿上自己绣的衣服、家里摆着自己做的刺绣产品,让她深感欣慰。
从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一步步不断成长,现已成为乡村工匠名师,库力拉·依曼别克对于刺绣的热爱从未停止。在她眼里,刺绣不单是制作精巧细致的手工艺术品,更是她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色彩。
“我将继续履行好传承人职责,保护好发展好哈萨克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爱好刺绣的妇女一起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把文化、记忆、所思所想乃至现代生活元素勾勒融会进方寸绣品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库力拉·依曼别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