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金山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阿勒泰地区文化惠民掠影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胡俊秀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片头,随着“一片雪花”飘进“人类滑雪起源地——阿勒泰”,飘进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敦德布拉克洞穴,亿万群众认识了距今一万年前的彩绘岩画:远古时期的阿勒泰先民手持滑雪杆、脚踏毛皮滑雪板驰骋雪海的动人场景。这幅岩画向世人宣布: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
11月26日,在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演员们身穿古老狩猎服、脚踏毛皮滑雪板,沿着洁白的雪道飘然而下……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速度与激情同时上演,赢得了“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代表的阵阵掌声。
优秀文化启智润心
“影片充满了童真童趣、民族风味浓郁,清新接地气。”
“人物形象鲜活,故事表达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
近日,随着《小马鞭》在全疆热映,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走进电影院,并被剧中人物故事所打动。
《小马鞭》是以阿勒泰地区开展的“马术进校园”活动为背景,以小男孩昂萨尔骑马圆梦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故事,呈现多民族共处共融共享的生活化场景和氛围,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片获得2023年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和“最佳音乐奖”两项提名。
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近年来,地区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积极策划拍摄故事电影《冰雪恋歌》《阿勒泰宣言》、纪录电影《阿勒泰·人类滑雪摇篮》、动漫电视剧《雪怪阿乐的冬天》、红色舞剧《可可托海的记忆》、短篇小说《镶花马鞭》等一批反映阿勒泰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精品力作,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地委宣传部文化电影和出版科负责人热孜婉·卡尔甫汗介绍说:“2023年,由地区选送的哈萨克语译制片《淬火成钢》获得第七届‘天山文艺奖’译制奖,《乌伦古湖冬捕》《古老毛皮滑雪》等7个项目被纳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沉浸式体验立心塑人
在阿勒泰地区博物馆,身着汉服的27名小演员声情并茂演绎、诵读《史记》“丝绸古路”“李广出征”等历史名段,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让文物讲话、让历史发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区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缩影。
阿勒泰地区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地方之一。从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的距今4400年的黍,到证明“人类滑雪起源地”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再到青河县三道海子巨型石堆墓等,无论是收藏在各个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是散落在金山大地上的“遗珠”,抑或书写在各级史志里的文字,都见证了地区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的悠久中国历史、灿烂中华文化。
地区充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依托喀纳斯、可可托海等知名景区,不断提炼、概括和浓缩不同旅游资源的历史意蕴,把悠久的历史故事讲出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出去,把一个可爱可敬的阿勒泰形象全方位展示给社会各界。
特色运动方兴未艾
11月28日,在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身穿艳丽滑雪服的小朋友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滑雪,他们的动作虽略显笨拙,但勇敢的姿态不输成人,仅一个多小时,他们就在雪道上优雅如舞、滑行如风。
近年来,地区立足冰雪资源优势,将中小学生体育课从学校操场“搬”到了滑雪场、滑冰场,针对中小学生推出半价滑雪、1元上雪场等优惠措施,加速冰雪运动推广普及。截至2022年底,阿勒泰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20万人次,先后有20所学校被自治区授予雪上传统项目学校、22所学校被授予冰上传统项目学校。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为加快培养高水平冰雪运动人才,阿勒泰大力实施“雪都精英培育”工程,建设智慧体育馆、全民健身公园,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和系列冰雪夏令营活动,成立“阿勒泰地区吉智寒地经济研究所冰雪旅游人才办公室”,打造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冰雪人才基地,挑选有潜力的运动员赴疆内疆外知名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开展集训,相继培养出全国高山滑雪冠军叶尔扎提·买吉提、速度滑冰集体滑冠军热汗拜·塔拉甫汗等优秀运动员。如今,以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为代表的新一代冰雪健儿正强势崛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全面振兴民族特色运动,地区又将骑马、足球、冰球、摔跤、拳击等特色运动融入到学生课堂教学。如今,“夏骑马、冬滑雪、一年四季踢足球”在地区各中小学已成常态,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运动带动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地区36所学校上榜新疆首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涉及滑冰、滑雪、足球等9个项目类别。
“阿勒泰正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冰雪运动人才培养、输送和训练基地。目前,已培养滑雪滑冰运动员2300余名,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7名。”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陈力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