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狼牙山五壮士
清晨的狼牙山,晨雾如纱。五尊青铜雕像在熹微中沉默伫立,嶙峋山岩将他们的身影勾勒成永恒的剪影。
狼牙山的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叫起来的,或许没人说得清楚,但是因为什么叫响的,在中国却人尽皆知。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2017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发
抗日战争时期,便于藏匿、适合游击的地形让河北易县成为重要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游击队从这里出发,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狼牙山五勇士”雕像。新华社发(张铭洋 摄)
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五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学义。李途 摄
为纪念和表彰这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2005年3月逝世。
1985年8月,时年68岁的葛振林应邀参加湖南省少先队代表会议,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新华社记者 邹云 摄
历史长河奔涌,精神火种不灭。今天的狼牙山,松涛依旧在传颂英雄史诗。五壮士的事迹被编入中小学教材,他们的故事被电影、话剧、画作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以他们命名的英模部队方队在2015年“九三阅兵”亮相……八十余载春秋流转,五壮士的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在边防哨所,在抗洪一线,在地震现场,“狼牙山精神”已化作新时代奋斗者的集体基因。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夕阳西沉,纪念塔的投影渐渐拉长,与连绵的太行山脉融为一体。五位勇士凝固的身影,依然保持着守护的姿势——他们守着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面对危难时永不弯曲的脊梁。
2024年8月6日拍摄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新华社发(郭恩桥 摄)
主笔:张铖
记者:牟宇
编辑:章磊 刘金海 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