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文博馆里品年味儿
小年至,年味儿浓。喜迎申遗成功后的乙巳新春,让我们走进图书馆、非遗馆、美术馆这些公共文化场馆,感受传统民俗的新活力,感受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书香迎春
腊月二十三,国家图书馆虚拟数字馆员顾朝夕换上了新年装,红色旗袍外搭浅金马甲,不时跟经过的读者互致新春问候。
“和气满庭薰柏子,春风入座泛椒花。”举起刚写好的春联,75岁的孙爷爷高兴地说,“手写的春联比印刷的有劲儿,我年纪大了提不动笔了,书法家赐墨,我回去就贴大门上。”
穿过人头攒动的书春活动现场,“金蛇献瑞——乙巳蛇年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为书香国图更添喜气,精美的图片展示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025年1月22日,观众在国家图书馆参观“金蛇献瑞——乙巳蛇年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新华社记者 李明辉 摄
“苗家春节斗鸡,新疆禾木传统赛马,傩戏传人迎新年……以前只知道年画、剪纸,没想到全国各地还有这么多传统民俗,真长见识。”来自河北的摄影爱好者范先生说,今后有机会自己要亲身去感受。
“春节的申遗成功为蛇年新春赋予了特别意义。”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说,“图书馆作为文化的聚集地,对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责无旁贷。国家图书馆线下策划年俗文化展览展示、开设民俗市集、举办音乐会,线上邀请万千网友分享年俗趣事、共享云上好书。”
正月初一,“来图书馆吧!新春民俗会”准备了“柿柿如意”香囊DIY、新春趣味剪纸、扭扭棒烟花制作体验、新春灯笼DIY等活动。正月十五,“庆元宵 猜灯谜”活动精心设计灯谜题目,包括传统灯谜、民俗知识、文学常识、历史知识。
国家图书馆还推出春节文化大礼包,年俗展览、年俗古籍、特色讲座等数字资源不一而足,邀读者线上线下欢欢喜喜过个文化年。
留住乡愁
穿门楼、过花街,看舞狮、赏年画,写福字、插花桶……各种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观众,在这里都能找到家乡年味儿。
“过年——春节主题展”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台地区。
2024年12月21日,观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过年——春节主题展”。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展厅正中,乐清首饰龙明晃晃、闪闪亮。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刻纸等工艺于一体。机关驱动下,龙船摇头摆尾,船上几百个形态各异的人偶竟动起来,引得现场一片惊叹。
立春之日鞭打春牛劝耕农忙,除夕夜祭祖守岁、阖家团圆,元宵节龙舞狮跃、游园赏灯……跟随展览叙事,即序厅和辞旧迎新、欢聚祝福、乐岁弦歌、普天同庆四个主题单元,观众一路从冬至“走到”元宵节。登上二层观景廊道,热闹景象尽收眼底:庙会街市琳琅满目,乡村春晚载满乡愁,怀仁旺火“熊熊燃烧”……
来自河南的韩女士一家子逛得开心:“来这里走一圈,把全国各地的年都过了一遍,真带劲!”
“主题展让观众直观感受春节文化的风采神韵,进而展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的中华民族创造精神与生存智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化、系统化、场景化展示的有益探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说。
共享大美
迎蛇年春节,中国美术馆数个各美其美的展览拉开大幕。绘画、雕塑、书法、民间美术的融合之美,歌颂江山壮丽、人民豪迈。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国美术馆供图)
美在五岳。这个主题之下,美术作品展与吟咏五岳诗词书法展相得益彰,展现五岳多元景致之美和艺术家们的笔墨乾坤。观众与高山、劲柏等艺术气象相遇,感受坚韧挺拔的时代正气。
美在生活。70余件馆藏作品,捕捉“我们在幸福中”的生动场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表现形式,将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着落于人民生活的甜蜜与美满之中。
美在生动。动物题材雕塑展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刘开渠、王临乙、熊秉明等大家手中的小动物,用生动的瞬间点亮观众内心的喜悦。
此外,“墨韵文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以“博物馆+美术馆”深度合作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灵瑞迎新——中国美术馆蛇年题材美术作品展”集结年画、剪纸、皮影、面具、刺绣等民间艺术。“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遴选近200件馆藏精品,呈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智慧。
艺术的长廊蜿蜒如蛇,带领观众盘旋于美美与共之间,探寻艺术的灵动与妙趣。
“我国春节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我们更应珍视和传承节日中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今年,中国美术馆将继续为观众送福迎春,美好明天必将在我们的踔厉奋发中实现。”(记者周玮、李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