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展开中国地图,长城和大运河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如果说这阳刚的一撇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脊梁,那温柔的一捺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一条精神血脉,滋养着大运河两岸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着大运河。他主政浙江时治水理河、赓续文脉,留下殷切嘱托: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又叮嘱浙江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浙江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体悟他在大运河之畔留下的深邃思想和人民情怀,不断为古老大运河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航拍 潮新闻记者 吴鑫 陈晓驰 摄
(一)治水理河
治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专题调研时曾深刻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一再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用水治水节水工作,认真抓好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
2004年春节前环保督查发现,钱塘江60%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群众意见很大。听取督查汇报后,习近平同志严肃地说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历经半年调研、规划、部署,2004年10月,面向全省八大水系,11个设区市全部参与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在全省拉开序幕。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仅2005年就开了五六次专题会议,他在各种会议现场反复强调,“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
对水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让浙江成为大运河沿岸最早对水污染问题展开系统治理的省份之一。
本世纪初的大运河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闻到臭,杭州到。”苏南浙北坐船南下杭州的旅客,一到拱宸桥就发出这样的抱怨。彼时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工厂林立,居住着40多万户人家,每天直排大运河50万吨污水,“十里银湖墅”几成江南的“龙须沟”。
“杭州的决心最大、力度最强,得到了省里大力支持。”与大运河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杭州商旅运河集团建设管理公司董事长胡卫回忆,“2003年初,关于成立杭州运河综保指挥部的请示,递交到了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不到一个月,批复就下来了。”
截污纳管是重中之重,涉及到大运河两岸大量企业搬迁。胡卫记得,那时,仅大兜路沿线不到一公里,就密布了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大型工业企业。一家被誉为“中国重型高速柴油机摇篮”的行业龙头企业,是杭州的纳税大户,搬迁会带来巨大的财政损失,涉及的空间腾挪也非常复杂。
“如果不搬,今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胡卫说,征迁工作小组跟企业负责人坐下来一遍遍算账,“当时是真算清了‘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这本账,既算搬迁过渡的损失,又算未来发展空间,再算治污成本和罚款。账算清了,思想也就统一了。”
“龙头”企业一动,截污纳管迈出了重要一步。
10公里排污主管道、80公里支管道的排污干网开建后,杭州先后在拱墅区、原江干区、西湖区、原下城区等难以实施截污纳管的运河两岸区域,全面启动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09个行政村(社区)、24万多人都动了起来……
2006年,杭州运河综保工程一期完工后,大运河重现清流。杭州运河综保指挥部委托城调队开展了大运河满意度调研,老百姓给出了99分。“距离满分少1分,可能是怕我们太骄傲。”胡卫笑着说。
京杭大运河上往来的水上巴士 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应陶 拍友 李清 摄
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大运河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同志乘坐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考察杭州运河综保一期工程。
晴空万里,水天一色。“西湖号”从拱宸桥启航,顺流南下艮山门。“一路上,从水网保护到航运情况,再到沿岸景观打造,习书记都问得非常详细。”陪同考察的杭州市交通局原局长王水法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在行船中边看边问边布置,肯定了杭州保护大运河的努力,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考察结束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短短一席话,饱含深情,蕴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鲜明的人民主体观,为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后来的一系列治水行动中,杭州市将大运河100多条支流的污染治理问题提上日程,仅2014年至2016年,一举投下53.5亿元,拔了大运河岸上污染的根子,至2020年,大运河(杭州段)整体水质状况达“优”;
湖州市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拉开了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的序幕,开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
放眼3000余公里大运河全线,近年来,沿线城市各出实招、加速治理——
扬州启动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河道、扮美岸坡、融洽人水;
宿迁全力打造“无废运河”,整治流域生态,探索清洁航运;
……
千年大运河揖别污泥浊水,一渠清水流向远方。
浙东运河东湖段。绍兴市水利局供图
(二)人民之河
2023年9月20日,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展厅。
在明代建设的三江闸模型前,习近平总书记俯身仔细察看其设计结构。
“这个闸现在还在吧?”
“还在,不过它的功能已由新的工程——曹娥江大闸替代了。2005年12月30日,是您亲自宣布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当天的讲解员、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回答道。
展柜中一张2005年12月31日出版的《浙江日报》,记录了这个载入史册的瞬间:“随着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顿时偌大的建设工地上一字儿排开的施工机械‘隆隆’轰鸣……钱江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世纪之交,浙东“水乡”缺水问题日渐突出。2000年前后,浙东遭遇夏秋连旱,绍兴水库枯竭、运河淤塞。时任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回忆说:“绍兴当年的水价比周边高了好几倍,甚至不得已向萧山买水。”
从新安江、富春江引水解决浙东、浙北缺水的“西水东调”于是提上日程,作为龙头枢纽工程的曹娥江大闸列入省“十五”规划……但受客观因素所限,这个梦想几度搁置。
2003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曹娥江畔,亲自踏勘大闸闸址。他一边听汇报,一边对照图纸比对地形,看得非常仔细。而后,他又用3天时间,密集调研宁波、绍兴、嘉兴、湖州、杭州的水利设施和防汛工作。
6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省水利和防汛工作汇报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明确指出要解决全省部分地区存在的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切实把管水、用水、治水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全省水利事业的现代化。
“习书记心里装着一千多万浙东老百姓,眼里看着全省人民长远的未来,后来继续建设浙东引水工程,我们就是照着他的指示精神做的。”时隔20余年,陈永明至今记忆犹新。
一张蓝图绘到底。2013年,浙东引水工程北线富春江—曹娥江—慈溪段一举贯通,清澈的富春江水汩汩流入浙东古运河。2021年,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润泽着浙东、浙北千家万户。
“引水工程的丰沛水源,保证了浙东古运河不再缺水,多数河道才得以保存完好,这让我们的申遗综合治理工作,提速不止一点。”时任绍兴水利局副局长邱志荣说,浙东运河的“满血复苏”,“在国家文物局决策浙东古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8年10月,浙东古运河正式被纳入大运河的申遗范畴,大运河文化版图拼上了吴越文化核心区的金瓯一角,浙东古运河的申遗和治理随之快马加鞭,绍兴的迎恩门是其中的“门面”。
彼时的迎恩门一带,小巷里弄杂乱无章,低矮平房破旧不堪。64岁的邵国勤在运河边住了40多年,当年一家四口挤在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落雨,大盆接小盆,出门两脚泥。”绍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对迎恩门进行环境改造,重塑绍兴西大门的运河风采。
附近的居民坐不住了,“每天都有人来指挥部‘灵市面’,有些村民甚至一天两趟。”原迎恩门工程建设处处长吴维江说,在当时,拆迁一般都是异地安置,“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能不能住回来?”
“这个问题在做规划时争论很大。”邱志荣回忆说,后来,大家还是统一了思想:“申遗不是做‘盆景’,没有人气,没有乡愁,就谈不上‘人民的运河’,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指导思想定了,一条规划原则就清晰了:修旧如旧,原拆原建,让老百姓住回迎恩门。
2010年开始,方圆500米内的2000多户原住民,陆续乔迁新居——运河人家小区。邵国勤一家分到120平方米,古运河依旧在脚下流淌,迎恩门修葺如旧,横跨在运河上的古桥也都迎来新生。“以迎恩桥为首,所有的古桥修复,都没有使用新石材,用的都是从附近村落淘来的旧条石。”吴维江说,为了还原一块6米长的青石板,甚至足足等了半年。
如此用心,只为留住文化的印痕、乡愁的记忆。
吴维江笔记本里有几页会议笔记,为我们留下了“人民运河”的一朵浪花。
2015年4月,迎恩门风情水街的规划会上,文物局专家提出,根据世界文化遗产核心景观的保护原则,建议迎恩桥周边的设施,在规划的基础上再退30米,为老百姓留出更多的公共空间。
再退30米,意味着酝酿数年的规划方案要推倒重来,也意味着规划中的商业空间大幅缩水。
讨论热烈——
“好不容易啃下了拆迁的硬骨头,如果调整规划,商业街区的投用又要推迟了。”有人想赶上世界遗产带来的第一波红利。
“这条世遗景观保护只是一个‘原则’,不是硬杠子。”有人举出同类中外规划案例,用以证明现规划符合“惯例”。
……
吴维江回忆,尽管气氛热烈,各陈己见,但“千条万条最终还是归到一条,为群众多留些公共空间”。
会议决定,30米退够,重新规划。
如今的迎恩门风情水街,古桥如虹卧波,古桥边的戏台上,每周末都有戏剧表演、直播展示,越红茶、棕编、铜雕等30多项非遗“住”进了文化客厅。像邵国勤这样的“运河土著”,有空就喜欢沿着1.5公里的水街石板路走上一圈,“看到转角处的青石狮子,我就觉得小时候的味道还在,幸福感满满。”
如果说绍兴迎恩门带给了运河人家幸福感,那么杭州运河二通道,则开启了大运河这条历史上的“财富命脉”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
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 潮新闻记者 林云龙 摄
2023年7月18日,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航,大运河南端的“北门户”临平三河交汇、古今并流。为保护700余年历史的广济桥而绕道25年的运河水运,自此打通“梗阻”、百舸争流。
这一天,地处临平大运河之畔的春风动力物流总监方建笑了,公司每月2500标箱的出口货物可以从下沙港装船,向北驶向嘉兴乍浦港,“水水中转”从宁波舟山港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通达全球200多个港口,“现在我们从下沙港装船,海河联运的成本一举下降30%到40%,有效对冲国际物流运价上涨、缓解舱位紧张。”
同样,长期往返下沙港、乍浦港的船户杨勇军也笑了,“运河二通道一开通,去乍浦港的订舱起码翻了一番,以前一周‘开三歇四’,现在周末都排满了。”
从杨勇军的驾驶舱望出去,大运河临平段70米宽的运河二通道上船行如梭,白鹭翩飞,潮平岸阔,绿道如茵。据统计,从去年试航以来,杭州运河二通道已累计过闸船舶近2.8万艘次,船舶过闸量超2000万吨。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浙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千年大运河承载着民心,流向远方。
大运河杭钢公园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三)时代新河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个月后,大运河申遗成功。此时,大运河畔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工作提上了议程,留在大运河畔的3.07平方公里厂区何去何从?
“杭钢因大运河而生,今天要怎么反哺大运河?”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部长朱彤回忆说,这是当时的杭钢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60年前,先辈们挥镐担土开挖了连接大运河的支流——杭钢河。从此,大运河日吞夜吐,成为钢铁巨人联通世界的生命线。今天,这片工业热土又能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大运河做些什么?
彼时的杭州,地价已是寸土寸金,“坐拥”世界遗产的2600亩水景宅地“价值连城”。当时有人提议,开发优质楼盘,增加财政收入,补贴将杭钢土地收归国有的补偿资金。
更长远一点的,也有人提议:建一个大型主题乐园,提升杭州的城市品质。
很快,一个“住宅+主题乐园”的建设方案,提交给了杭州市委、市政府。从原则上看,这个方案并没有偏离杭州“借地生财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运河综保资金筹措思路,也对城市品质有所提升,但割裂了大运河正在发生的历史,给沿岸的近现代工业遗迹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杭州很快否决了这个方案,决定把杭钢半山钢铁基地的改造交给杭州商旅运河集团。
“市委给我们出了个题目,怎么样‘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大运河文化遗产’。”时任杭州商旅运河集团战略规划部主任汪伟涛记得,经过专家研讨,杭钢半山钢铁基地的命运有了定论:活化利用工业遗迹,建设一座大运河杭钢公园!
2023年5月,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开园,一号高炉改建成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咖啡吧;焦化厂主厂房成了大型文化沙龙,今年6月刚举办了大运河京杭对话论坛。不远处,10万平方米大草坪上个月举办的音乐节吸引了6万名观众,大运河杭钢公园二期也已开工,33米高的气柜正被改建成28米深的潜水馆……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杭钢也迎来了新生。“曾经杭钢应‘运’而生,如今在顺‘流’壮大。”朱彤说,杭钢开启了由“炼铁成钢”到“炼数成金”的转型之路,一家包罗数字科技、节能环保、钢铁智造、现代流通等产业协调发展的世界500强巨头崛起在大运河之畔。
在杭钢的示范下,曾经受惠于舟楫之便从“大运河漂来”的两岸大厂纷纷作出了抉择——
曾经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油库脱胎建成小河公园,巨大油罐改造成的星巴克爆红出圈;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变身为丝联166创意产业园,浙江麻纺厂余杭分厂改建为大运河1986文创园;
原第一通益公纱厂旧址成了中国扇博物馆,桥西土特产仓库就是如今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发生在“十里银湖墅”的生动实践,为古老大运河注入新的工业文明遗产,焕发着青春的粼粼波光,流向远方。
(四)赓续文脉
从良渚遗址保护时的一线督导,到浙江古村镇古街区保护的重要指示;从视察西湖综保工程到专程调研磐安古茶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至今在之江大地广为流传。
2005年5月到6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习近平同志连续6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批示。时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曾回忆说,“当时,习书记的这6次批示在全国传为佳话,大家都羡慕我们有一个如此重视文化的省委书记。”
2005年5月11日,习近平同志向省文化厅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明确批示:“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
……
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视,源于他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他说过,“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同志的精辟论述和具体指导,给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深深烙印。
2012年,大运河申遗即将进入冲刺阶段。海宁长安闸,“一坝三闸两澳”的水工设施经考古挖掘全部展现,成为我国水利工程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的实证,是大运河“中国古代科技长廊”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但一座离长安闸仅500米、耗资百万元新建的防洪闸挡住了申遗整治之路。高达十米的双塔式闸体挡住了海宁段运河唯一一座古虹桥与长安闸的视线通道,现代化建材外观更破坏了古运河的历史风貌。
浙江省文物局、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领导专家,乃至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轮番来现场视察,一致提出:古虹桥与“一坝三闸两澳”中老坝的景观视廊必须打通。
当时海宁市文化局派驻长安镇的申遗联络员高建林回忆说,当海宁申遗办副主任朱红刚在申遗工作会上说出“拆闸”两个字,会场立刻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许久不绝,主持人只能宣布择期继续开会。
当时,指导整治工作的时任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郑建华,借鉴良渚遗址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和专家组一起耐心地解释沟通,大家终于在易地重建新闸的问题上达成了广泛一致。
后来,朱红刚回忆:“拆闸的过程,其实就是习书记讲的‘下决心,花代价’的过程。”
拆闸后,海宁政府特意选了一座位置合适的石桥,修建了“桥闸一体”的防洪闸,两全其美。
2013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专家莉玛·胡贾现场看到长安闸后为之倾倒,大赞“长安‘一坝三闸两澳’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金名片”。
第二年,当申遗成功消息传来,长安镇居民自发摆起长街宴,20张圆桌沿运河排开,把酒欢庆。“我们就知道当初的决心下对了。”高建林说。
千年大运河,水脉载着文脉,留下了千姿百韵、仪态万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州练市的船拳就是其中之一。
船拳始于吴越春秋,盛行于明清,具有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征,最盛时运河船民户户习拳,保安护货,后来演变成嘉湖一带的盛大年俗。
然而,伴随漕运的没落,这朵中华传统武术的奇花差点枯萎。今年71岁的传承人陶新卫说:“2000年的时候,几乎招不到徒弟,刀枪都生了锈。”
情况在2004年左右迎来了转机,“有一天,南浔区文旅系统一位姓沈的主任带着一群人到我家,进了门就握着我手说,有什么困难就跟我们说。”他说,后来,政府还划拨了一笔5万元的经费,“以后年年有”。
船拳的境遇发生了变化。2006年,练市小学引入船拳教师,非遗船拳走进课堂;这一年,陶新卫一口气收了几十个徒弟,弟子雷仲孝被聘为练市小学船拳课教师;
2009年6月,“练市船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船拳协会”会员如今已超过300人,频频登台参加民俗表演……
河流是文明的滥觞,时代的镜像。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硬件上,设施建起来。浙江建成了浙东运河博物馆,改造提升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涌现滨江西兴古镇等一批文化集镇,横跨杭州、宁波、嘉兴三地的精品旅游廊带跃然水上;
舞台剧《遇见大运河》 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摄
软件上,文化走出去。浙江原创的大型舞蹈剧《遇见大运河》,一路走过大运河沿岸六省两市,走过法国、德国、埃及等世界著名运河流经之处,在全球巡演200余场,遇见30多万观众,向世界讲述具有独特浙江韵味的中国故事;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之舟”扬帆启航,扬州的“非遗”文化园开园迎宾,苏州的“运河十景”续写姑苏繁华……横跨8个省市、10个河段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中,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持续加码,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
“浙江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始终走在前列,不断探索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举措。”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段共有11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今年5月,浙江又出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三年提质行动计划》,将在研究阐释、遗产保护、基础配套、业态培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打造在全国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景观河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经济带。
源头活水滚滚而来,“人文运河”奔流不息。承载着沿岸人民共同的梦想,古老大运河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流向更加美好的远方。(记者 谢晔 张彧 张留 李娇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