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大”托“美”,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
【学习与思考】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吴朝邦
■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疆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立足地域优势,规避自身短板,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既要心怀紧迫,紧盯科技前沿,也要把握战略定力,锚定已有基础
大美新疆,在于“大”,在于“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疆也应该依“大”托“美”,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必答题。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疆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立足地域优势,规避自身短板,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既要心怀紧迫,紧盯科技前沿,也要把握战略定力,锚定已有基础。
依靠地域之大,加快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方法论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是新疆发展新质生产力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新疆之大,首要在于地域之大,这对于承接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优势。在东中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用工成本日趋高涨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势在必行。在数字化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聚集大量劳动者,不仅能够推进产业发展,也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疆要紧跟先进技术步伐,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新疆之大,也在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区位优势之大。新疆着力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内对外开放,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迎来了更多投资、市场和合作机会,为做大做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带来更多机遇。
依靠资源储量之大,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新疆之大,更在于资源发展潜力大。在新疆着力打造的“八大产业集群”中能源产业占据重要位置,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新疆而言,资源丰富固然是优势所在,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造福各族群众,就必须补齐短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区战略,发挥好投资拉动作用。发展离不开资金,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是新疆必须做好的功课。新疆是广大央企施展作为、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要多主体、多方式、多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在“双碳”目标下,新疆必须以投资赋能经济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同时,要更多向南疆聚焦,以增加就业为导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民生工程,助力南疆加快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托起新疆自然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向绿而行,提升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新疆文旅产业大有可为。新疆的自然景观久负盛名,但文旅产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要大力打造优质文旅产品,开拓航线班次,提升景点服务质量,做大做好做强文旅宣传,把新疆之美展现在全国乃至全球人们眼前,以丰富多元的文旅产品吸引八方来客,让文旅产业托起新疆自然之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托起新疆人文之美。人文之美,是内涵之美、沁润之美、长久之美,也是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关键因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不管是承接产业转移,还是吸引投资、发展文旅产业,都要有大量的人才来支撑。当前,新疆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更加渴求人才。要在抓紧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人才链,加大力度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能够发挥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实际上就是懒政,懒得学习、懒得调研、懒得担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只有刀刃向内,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从引进落地、日常生活、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等各方面,给予人才精准化、制度化、系统化服务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才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人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