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做好新时代教育援疆
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做好新时代教育援疆
布尔津县委常委、副县长 宋涛
一、基本现状
按照教育援疆实施方案,吉林通化市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援助。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全县胜任一线中学教师300人,其中:高级中学126人,初级中学174人,援疆教师10名。据统计2020年需求援疆教师18人,其中:高级中学8名,初级中学10人。一是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援疆工作队的10名教师通过三年的历练,分别在中层领导岗位、年级组长或在校办、教务处工作任职,已成为学校的的骨干力量;通过实行“引凤架桥”工程,引进通化地区名校长1名,赴东三省师范高校为布尔津学校招聘特岗教师58名,向长春师范大学申请15名大学生来布支教,进一步充实了教师力量。二是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共出资10万元先后资助布尔津县高级中学24名骨干教师赴通化进行考察培训,与通化地区各县市高中都结成了6个共建对子,每年选派4名骨干教师入疆讲学,定期开展远程教科研活动,为今后两地校际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展援疆送学3次,32人次,进一步增进两地学习交流;组织援疆教师送教下乡8次,开展大型教研活动14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9名援疆教师与本地76名教师开展了师徒结对,“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显现。(2)教育援疆项目建设方面。三年来,共发放教育援疆资金9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150人次;列资105万元改善县高级中学、白湖路小学教学设备设施;争取集安市计划外援疆资金25.7万元用于布尔津县白桦林双语幼儿园功能室建设;协调计划外资金1000万元,建设了4860平方米的卧龙湾路双语幼儿园,可容纳600多个孩子上学,极大缓解了县城内幼儿上学难问题。
整体调研情况看,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硬件方面较完善,教师队伍人员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出现短暂的教师人员缺失。第二批援疆教师工作即将结束,明年开春学校将面临新任援疆教师适应期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新任援疆教师需要跟班学习1-3个月才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如果在适应期间直接接受教学任务,学生们很难适应,相比本地教师,学生还需要适应援疆教师的口音、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打击到援疆教师的自信心。二是缺乏专业性指导人才。学校开展“传帮带”工作,主要做法就是新教师听骨干教师讲课,自己学,自行领会,而这些骨干教师都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无法抽出很多时间指导新教师,导致“传帮带”效果不明显,影响新教师成长。三是两地交流机制不健全。目前,两地交流学习的时间大多是10天以内,这些教师虽然交流学习后,收获很大,但教学思维没有根本转变,回到岗位后,不会再安排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走“老思想”,导致交流学习的成果得不到巩固提升。
(二)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少,把关注点、重心都放在了教育援疆项目上,忽视了对教师建设的投资,间接影响到援疆教育带动本地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二是援疆干部管理不到位。对援建干部的思想教育还不够,导致部分援疆教师还没有真正用心用情开展援疆工作,还存在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上,“授业解惑”“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是坚持“先融后教”的指导理念,切勿盲目任教。援疆教师要加强跟班学习力度,多向本地教师请教,积累教学经验,补齐自身短板,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破除口音障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多参与校园活动,融入真心真情,强化“主人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多元化开展教学任务。二是加强专业性指导教师引入力度。积极与吉林前方指挥部对接,根据本地需求,引进3-5名专业性指导教师,专门从事年轻教师培训指导,加快教师高质量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安排骨干教师教学任务,保证每天有1小时时间指导新任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三是建立长远、长效交流学习机制。每年出资30-50万元作为两地交流费用,选派20名骨干教师到吉林培训参加短中期交流学习,巩固教师业务水平;实施长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选派5名年轻潜力教师到吉林长达1-2年的交流学习。同时,加大“引凤架桥”工程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优秀大学生到布尔津任教,通过建立一批、巩固一批、吸引一批优秀教师的方式,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