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及几点建议
阿勒泰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及几点建议
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 刘克川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2019年9月24日—25日,我针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赴布尔津县、吉木乃县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按照自治区党委“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通过旅游业带动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条阿勒泰发展的好路子”要求,依托“金山银水”资源禀赋,全面落实地区全域旅游规划,启动实施“千里画廊、百村增收、万户就业”工程,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小旅游已逐渐形成旅游大气候。截止目前,阿勒泰地区已创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1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家,“中国美丽田园”1家,自治区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 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5家,其中,三星级3家,四星级2家。星级农牧家乐116家,庭院经济示范乡4个、庭院经济示范村32个、庭院经济示范户2191户。全地区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点37个,建设民宿近1200家,床位24000余张,依托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8000余人,旅游相关产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阿勒泰地区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达684.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34.85亿元。预计,阿勒泰地区2019年乡村旅游人数达787.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41亿元。
调研过程中,选取了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塔斯特村作为重点调研范例。
1.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合孜勒哈英村位于布—喀旅游沿线,是通往5A级景区喀纳斯的必经之路,距离布尔津县68公里,占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17户662人;有耕地1699亩,草场800亩,属于农业村,2017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3万元。近年来,随着“两居”政策的不断推进及冲乎尔镇旅游业的深入开发,合孜勒哈英村居民点逐步搬迁至靠近省道片区新建合孜勒哈英民俗村。该村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结合喀纳斯旅游通道沿线优势,按照“规划先行,统一布局;整合项目,完善设施”原则,对民俗村房屋外观、绿化进行了统一规划打造,建设了上下水、电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开办了夜市、刺绣合作社,着力打造一座环境优美、独具哈萨克民俗特色的村落,通过“支部+协会+农户”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经过这2年来精心的打造,该村于2017年9月15日顺利挂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截止目前,民俗村建设特色民宿38家,其中,协会发展会员16户48人,辐射带动本村村农牧民21户69人,2019年预计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户均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
2.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塔斯特村。塔斯特村位于国道219和省道229交汇处,国家地质公园、3A级景区“草原石城”下方,距离吉木乃县30公里,占地面积为58万公顷,属于农牧业和旅游业结合村,201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9930元。近年来,随着“两居”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不断推进及托斯特乡旅游业的深入开发,依托草原石城景区,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将塔斯特新村作为乡村旅游试点村打造,村辖区融合6个行政村部分村民150户420人,以发展民宿(民俗)和旅游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完善后续产业扶持,做到旅游产业培育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在吉木乃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阿勒泰泰旅集团成立吉木乃县文旅公司,托斯特乡与文旅公司共同打造草原石城旅游景区和塔斯特村,启动了综合服务区项目,拟实施上下水、电力、垃圾处理等配套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营地、亲王大帐、酒吧、咖啡吧、书吧,组织歌舞伴餐、钻木生火、疯狂原始人等体验活动,是今后一个时期吉木乃县旅游产业和农牧业经济发展重要村落。截止目前,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已成立村民旅游专业民宿合作社1家,运营民宿18家,客房59间,床位122张;农家乐2家,餐饮可接待180人;辐射直接带动乡域农牧民20户55人,间接带动30户82人。2019年已接待游客30余批次,5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万元,户均实现收入3万元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晚,底子薄,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品牌打造不够,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乡村旅游还处于提供餐饮、住宿、采摘等基本服务的阶段。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民宿均为农牧民住房改造,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游客来源多为等客上门,或旅行社带团,未能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利用大型OTA、抖音等自媒体宣传推广严重不足,距离打造成为阿勒泰旅游乡村名片还有较多不足。
(二)特色不够突出,产品不够丰富。整体来说,大多数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开展农牧家乐、家庭宾馆、庭院经济为主,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开发的主题、氛围雷同,业态单一,道路、路灯、绿化缺乏特色。整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体系较为薄弱,产品类型有待丰富。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有待提升。多数的乡村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等基础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道路、环境卫生需要提升,体验性较差。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旅游标识、道路绿化美化、路灯等还急需提升。
(四)产业延伸不够,联动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农牧产业经营规模小、运营层次低,投资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各自为政,未能与乡村旅游形成合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均为整合安居富民、牧民定居项目资金建设完成,已具备了基本接待条件,但规模小,档次低,后续结合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品,丰富旅游业态,缺乏资金支持。
(五)经营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市场营销手段单一。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服务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部分未经过培训即进入工作岗位,服务水平不高。虽然两村均成立了合作社,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有限,推动两村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调研,以点带面,针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具体提出四点建议: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阿勒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7)》《阿勒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指导,围绕“千里画廊、北疆牧乡”乡村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合理布局,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旅游业牵动一产,推动全域旅游与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百村增收、万户就业”,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首惠于民”的产业,使乡村旅游成为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一)实施景村共融战略。依托阿勒泰地区28家A级景区,实施景村共融,优势互补,打造完整的全域旅游景、城、镇、村体系。重点依托喀纳斯、可可托海、乌伦古湖、草原石城等核心景区,结合发展基础良好,交通区位便捷、乡土生态突出、聚落组合优越的喀纳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塔斯特新村、都孜拜村、赫勒渔村、阿克乌提克勒村等村落,开发主题度假、户外运动、康体养生等乡村旅游产品,推进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阿勒泰乡村旅游品牌,增强地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成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和乡村自然风光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文旅融合战略。依托阿勒泰地区厚重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立足文化自信,以自治区打造阿勒泰—塔城—博州—伊犁生态文化产业带、建设特色文化村镇为契机,通过乡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休闲空间的建设,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繁荣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重点打造可可托海小镇、冲乎尔特色小镇、也拉曼小镇、塔斯特村等。挖掘确立红色文化、神秘图瓦、风情牧游、古老滑雪、乌湖渔猎等乡土文化符号,通过乡村氛围、村民展示、产品打造、游客互动,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合孜勒哈英村建设花海,举办篝火晚会,发展哈萨克刺绣等,塔斯特村建设艾林郡王大帐,展示哈萨克民俗文化,品尝民族食品,欣赏哈萨克歌舞,体验哈萨克族生活,文旅结合,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游客体验独特民俗文化的需求,解决乡村旅游特色不够突出、产品不够丰富的问题。
(三)实施产业融合战略。积极贯彻“旅游业牵动一产、托举二产”的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旅游业与农牧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基础上,依托福海县驼奶、青河县沙棘、富蕴县黑加仑、布尔津县奶制品等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拓展“旅游+”新业态,围绕乡村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发展,延伸加工、物流电商、休闲、体验旅游产业链,建立以乡村旅游为引导、文化创意为驱动的乡村三产融合新模式。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两村要引进实力企业,大力发展沙吾尔牛羊肉、喀纳斯蜜瓜、奶制品、高寒小麦等农产品,刺绣、石刻、马具等纪念品,开发系列旅游商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值,促进农牧民增收,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延伸不够的问题。
(四)实施廊道助推战略。以千里画廊、“三横六纵”的交通网络为依托,结合高品级景区分布和交通干线布局,启动实施千里画廊系列工程(千里交通、千里绿廊、千里边防、千里花海、千里河道),发展乡村旅游廊带,逐渐形成西、中、东三个乡村旅游功能聚集区。以廊为基、以轴带片、点线结合、融合串联,建设全地区网络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开展培训,带动乡村基础施“硬环境”和文明素质“软环境”的提升,助推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擦亮乡村旅游名片。同时,做好“村村通”工程,打造最美乡村景观道慢行系统,做好自驾游的交通衔接。沿途打造各色乡村驿站,承接自驾游旅游服务,分段打造不同的特色化主题,全地区逐步形成一圈• 四廊• 三区• 五组团格局,着力解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的问题。以合孜勒哈英村、塔斯特村为例,加快建设阿—禾公路,形成福海—阿勒泰—禾木—喀纳斯—布尔津旅游大环线,带动合孜勒哈英村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打通铁热克提—贾登峪道路,启用185、186团国防公路,畅通吉木乃草原石城—185团白沙湖—哈巴河—白哈巴—喀纳斯—布尔津旅游西环线,助推塔斯特村乡村旅游发展。(一圈:环城乡村游憩圈;四廊:两河农牧乡村景观廊、山地牧家乡村度假廊、田园牧游乡村体验廊、草原牧场乡村休闲廊;三区:西部生态示范乡村旅游区、中部文化引领乡村旅游区、东部产业驱动乡村旅游区;五组团:山水生态度假组团、边境风情文化组团、滨湖民俗体验组团、河源峡谷休闲组团、草原民俗康养组团)
力争到2022年末,全地区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72亿元。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使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区全域旅游新的增长极。全地区100个村直接或间接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百村增收,万户就业”;区域内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达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