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别列则克区域生态现状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别列则克区域生态现状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
哈巴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蔺卫史
一、基本情况
萨尔布拉克镇别列则克片区位于哈巴河县城以西70-100公里处,居住有4个牧业村,分别是阿勒哈别克克孜勒喀英村、阿勒喀别克村、科克托海村、别列则克定居点,主要分布在别列则克河以西,边境一线(中哈24-44号界标)地段,与兵团第十师185团接壤,总人口991户3390人,牲畜饲养量达35276头(只),2018年牧民人均收入11827元,低于全镇人均13826元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脆弱,牧民生活水平依然偏低。由于别列则克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河两岸90%以上土地都是沙漠和荒漠化草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且远离县城70-100公里不等,牧民出行不便,生活成本、服务成本均高于其他村镇。目前,在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该区域连片四个村生产生活方式整体传统较为落后,贫困发生率较高,且发展空间受限,大部分牧民难以实现就近就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例不高,由于受湿地自然保护区要求,居住在河两岸的大部分牧民还未享受定居房政策,一部分牧民随着牧民定居政策实施,从该区域搬迁至非保护区,内迁趋势明显,边境重要地段存在有土无人现状,与临近185团职工相比,无论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留住牧民安心守边显得尤为紧迫。
(二)生产方式、收入来源单一,牧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牧区惠民政策扶持,边境沿线牧民相继得到草场补贴、边民补助、护边员补助等,有效改善了牧民生活条件,但是牧民对国家发放的惠民补助作为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导致一部分牧民依靠政策自身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生活条件较差,相当一部分牧民生产生活仍处在原始畜牧业状态,房屋危旧、牲畜棚圈简陋,牧民人定畜不定,四季转场、游牧的现象基本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牧区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变,使牧区经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较大。
(三)基础设施滞后,出行依然不便。一是散居的牧民出行依然靠马匹和摩托车,特别是四个村于2005年划入自治区湿地自然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后,受到保护区法规条例的限制和制约,没有搬迁定居的牧民原先自建的土坯房、村级阵地及卫生室等公共建筑已成危房,不能重新改扩建,原有砂石料路面牧道没有列入通油和维修项目,致使该区域班车不通、牧民出行不便,特别是遇到雪灾年份,当地牧民根本无法出行。二是因没有对该区域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没有相应水利规划及设施,当前牧民草场处于原始自然状态,退化较为严重,没有发挥自然保护区应有的生态效益。三是由于牧民分散居住,电力设施不通,生活照明用电靠太阳能、无有线电视节目,牧民生活质量较低。四是一部分牧民分片区在该镇的统一协调下搬迁定居,远离生产草场、牲畜等资料,存在虽定居下来,但存在生产管理不便,就医难、子女就学远、发展生产缓慢等问题。五是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滞后。该片区牧民原本依据草场等生产资料分散而居,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今年科克托海村与托布勒个吐别克村合并,但大部分村民还居住在额尔齐斯河南岸和北岸,新建的村组织阵地距离较远,并且由额尔齐斯河阻隔,村民前往现在村办公室进行学习教育、升国旗等集体活动存在距离远、出行极大不便的实际情况。阿勒喀别克克孜勒喀英、阿勒喀别克两个村也存在无村阵地或距现有村阵地远,村民分散居住、难以集中的实际困难,也不利于对该片区牧民培养集体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技能培训等工作的常态开展。
(四)地理位置特殊,守边戍边任务重。哈巴河县是个边境大县,全县边境线长282.6公里,别列则克片区正处于边境地区前沿,是全县重点防范区域。同时该区域是我国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该区域牧民(边民)肩负着为国守土的神圣职责,当前面对“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边境区域面临“三股势力、非法走私、非法越界”等安全威胁因素。历年,该区域也曾发生过非法越界走私案事件,此区域牧民(边民)熟悉边情、熟悉地形,承担着守边戍边的工作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居住优势和守边地位,从国防建设重要性和战略思维考虑,要有大批边民抵边居住来保证国家边防安全。
三、原因分析
自1958年以来别列则克片区四个村相继抵边成立自然村,牧民(边民)主要从事传统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自然发展模式,家庭收入来源单一,整体经济收入、生活质量低于全镇其他行政村的平均水平。从客观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受生产方式、生产资料及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一部分群众搬迁至乡(镇)附近定居点生活,总体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不高。因此重点思考如何科学合理规划,尽快提高该片区牧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益。二是该片区贫困户、低收入户自我造血能力弱,社会帮扶、政策兜底户更是如此,发放的扶贫畜,发展缓慢,有的贫困家庭无劳动力从事牧业生产。三是该片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水利工程、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建设不到位,牧民出行条件差。四是由于受湿地自然保护区要求,居住在河两岸的大部分牧民还未享受定居房政策,散居的牧民依然居住在自建土坯房,定居和新建住房受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规限制,在无定居政策的扶持下有的无能力自行建房。五是牧民多途径增收困难,虽位于兵团185团景区周边,但牧民缺乏产业项目拉动和自身条件制约,基本上没有从事到旅游业中增收收入。六是该区域沙土资源及光热是种植大芸等药材所必备的有利条件,但特色种植业缺乏企业带动,自然优势没有得到转换和利用。
四、对策建议
(一)改造生活环境,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持续加大对别列则克边境区域重点生态功能的保护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增加贫困牧民(边民)收入,在政策层上优先安排边境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利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边境一线草原、森林、湿地、土地沙化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议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对该区域实地研究,制定中长远期水利建设规划,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实施集中定居,有效解决边境地区牧民(边民)住房安全问题。通过实施边境地区安居工程,牧民定居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结合该片区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全面配套、逐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和“五通、五有、五配套”的标准,坚持先规划、后定居的原则和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布局、有规划的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工程。建议在额河以南(原科克托海定居点)扩大建设规模,将分散居住在河谷和荒漠中的牧民集中到定居点;在别列则克大桥以西处规划定居点1处,将居住在额河以北的科克托海村的牧民定居在此处;沿兵团185团公路分别在桑德克、再木克区域新规划2个牧民定居点,将这两个村分散居住的牧民定居在统一的定居点处。通过规划新建4处定居点,根据牧民意愿进行定居。定居点建设应突出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点,围绕白沙湖、鸣沙山、西北之北等旅游景区优势,大力发展培育旅游产业,让更多的牧民参与到旅游业,通过产业发展,持续增加牧民收入,形成抵边牧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发展有支撑的新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产生活发展。一是改善边境村道路建设。为了方便牧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方便,规划边境区域旅游线路,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率先在边境地区实施道路桥涵改造,将阿勒哈别克克孜勒喀英村、科克托海村、别列则克村等道路纳入乡村通油公路建设规划,并逐一实施,彻底改善该区域交通不便的现状。二是加大科学规划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已建成定居点和新规划定居点的安全饮水管网建设,让每家每户都喝上放心水。对别列则克河两岸水、土地、草原等资源,实施综合性科学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完善该区域水、土地、草场的综合利用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改善边境通信通联。围绕提速降费信息惠民、农村电商培训及运营支撑,推进涉农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完善“互联网+扶贫”信息化手段,促进农牧村信息就业、信息创业、网络致富工作模式。不断满足牧民(边民)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边境贫困村综治文化中心建设,统筹和建设有线电视,提高有线电视接收、广播覆盖范围。四是推进边境村落规划建设。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景观旅游村建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边境村,鼓励牧民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家园。建议重点规划开发沿额河区域环线旅游项目,制定鼓励政策,让有条件的牧民积极兴办民俗类环保旅游服务项目,拓宽和带动牧民致富路子,不断提升牧民生活质量。
(三)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高牧民生产生活质量。一是加快发展边境特色产业。加快牧区牧业产业化建设扶持政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建立现代养殖小区和饲草料基地,在牧民定居及配套工程和饲草料开发建设中,建议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边境牧业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领牧民对比算账,充分利用该区域沙土资源,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不同合作形式,种植适合该区域生长的大芸、甘草等中草药材,提高资源利用和拓展牧民增收渠道。二是多途径带动牧民就业增收。持续做好牧民扶贫专项行动,防止牧民返贫,加大对边境牧民转移支付和护边员、护林员、补助力度,支持牧民就地就近就业,支持牧民向家庭牧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
(四)加强边境地区固边戍边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夯实守边固边基础,增强边境一线自我发展能力,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实施意见》和萨尔布拉克镇四个牧业村牧民的实际生产生活状况,坚持脱贫攻坚和守边固边相统筹,固边戍边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持续加大和改善该片区基础设施和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低边村布局,按照沿边界展开,要点式部署的方式,形成一线展开、力量靠前、重点突出、互为依托的守边体系。发挥自然村守边固边的重要节点作用,在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区域、要道因地制宜,布建一批护边员和牧民居住房,或者对原有低边一线居住点扩容改造,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实现边民“安得下、守得住、能致富”目标。